
茹瑺:恪尽职守的三朝重臣
茹瑺(1358—1409年),字良玉,号恕庵,湖广衡山藻江(今衡东县石湾镇枣山村)人。明初著名大臣,历任通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编修《太祖实录》时任副总裁,著有《忠诚集》。他居官谨慎、谦和有容、忠于职守,一向清廉自律、注重家风建设,制定的“廉之训”被收入茹氏族谱,广为流传。
A.少怀大志赤心报国
茹瑺天资聪颖,过目就能成诵。6岁能背《千家诗》,10岁已熟读《大学》《中庸》。明洪武六年(1373年),他由贡生选拔到国子监学习,时年15岁。明朝的国子监是当时的国家最高学府,能被选到那里读书,品学自然是优中之优。
少年时期的茹瑺胸怀大志,曾写过一首《常扫书室题诗》以明志:“此室此室常不扫,看看遍地生尘草。丈夫焉事一室间,我欲扫之天下好。”
在国子监,茹瑺抓住了脱颖而出的机会。据说,洪武年间的一个夏夜,朱元璋批阅完各路塘报军事情报奏章后,在正阳宫的龙床上就寝。刚合眼,即闻到香风阵阵、清音声声。一个伟貌长须、温文儒雅的男子来到他床前,拜伏于地。朱元璋一惊,问道:“你是何人?”那人抬起头来,对朱元璋说:“臣乃南岳衡山之神,今特来辅佐陛下。”第二天,朱元璋驾临国子监听课,看到学堂中有一个年轻人,与昨晚的梦中人酷似。问他的籍贯,说是衡山人。朱元璋甚感奇异,认定他必是上天赐给自己的良臣,于是破格提拔他为承敕郎(元、明时代正六品文官位名),不久又擢升他为通政史。茹瑺生前,有关他是南岳神降生的传说已在湘衡间流传,在《南岳志》里也有记录。
B.勤于履职三朝重臣
茹瑺为官23年,辅佐朝政,宵衣旰食,慎于言行,谦和有容,深得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信赖,宠命优渥,可谓三朝重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擢升茹瑺为右副都御史,第二年又授予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对茹瑺恩宠有加的朱元璋,还曾将茹瑺立为官吏的典范。洪武十九年(1386年),为茹瑺颁赐了“中外一人,中流砥柱”的铁券丹书,称他为“贤人君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又颁赐“绳愆纠缪”印章一枚,同时减免了他家田塘园林的赋税,还下旨在衡山县城南门外为他建了一座“贡元坊”。
朱元璋去世后,明惠帝(即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改任茹瑺为吏部尚书,因与太常卿黄子澄政见不合,被派往河南任布政使,不久又被召回京,复任兵部尚书。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茹瑺顺应时势,劝朱棣早登帝位,以稳定朝局,安抚天下。朱棣登基后,仍以茹瑺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特进荣禄大夫,封忠诚伯,食禄一千石,授免死牌。在诰敕中,赞其“威仪山立,气宇渊深……以忠亮自守,推诚竭力,品物咸熙,令闻昭著于四方,乃心惟在于王室。”又颁赐“贤人君子”图章一枚,赐御诗一首,称“古今多出忠良士,罕有茹公立大勋”。还敕命于衡山县城开云楼下建“宫保坊”一座。于同一日连颁两道诰敕,将秦王第二女长安郡主赐婚给茹瑺的儿子茹鉴;命茹鉴为中奉大夫,宗人府仪宾。
永乐六年(1408年),茹瑺奉命出京营建长安郡主府第,回京后犯下了所谓“不送赵王”罪,被遣送回原籍。在经过长沙的时候,因谷王阴蓄异志,就没有去谒见。谷王知道后很生气,就要言官弹劾他,说他有违祖制。朱棣大位初登,很重视对藩王的待遇,“谷王又开金川门有功”,就将他交给锦衣卫查处。茹瑺入狱后,觉得自己虽为朝廷重臣,但介入了皇族家事,估计死罪难逃,便要儿子茹铨给他捎来鸩毒,服饮自尽了。茹铨也因购置毒药杀其父,一干兄弟及家属20多人被流放广西河池。
茹瑺一家的遭遇,正应了“伴君如伴虎”那句话。当时很多人感到惋惜。明仁宗时,流放的茹氏亲族被赦免。明宣宗时朝,茹家的田产房屋得以返还。《明史》本传中说:“瑺居官谨慎,谦和有容。其死也,人颇惜之。”
C.家风淳朴清廉为要
从政期间,茹瑺一向清廉自律,诗中有“结茅衡岳依松竹,晚节清风耐岁寒”之句。他还制定了家训16条,要求后人共守。家训以孝、悌、忠、信、忍、让、慈、廉、勤、俭、宽、严、庄、耕、读、馆16字为目,每字展开为一段文字,对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各个方面进行论述,融会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其中不乏格言警句,如“愿儿孙,和气充,雁飞有序紧相从,弟敬其兄兄爱弟,花萼楼前树树红”“为人若是无信实,独不见说尽千般少人怜”“训尔让,戒争先,退步原来是向前”“让人非是怕人者,恶因缘化善因缘”等,句式活泼,音韵规整,朗朗上口,为不可多得的家训名篇。
在家训的“廉之训”一条中,茹瑺说,衣食荣禄不能从外界讨取,而是要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如若取之太过,必伤廉洁之范。要看到,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物,也会以反常的方式失去。希望后世儿孙安分守己,见利思义,不贪不占,获得贤明的名声。后来这则家训被收入茹氏族谱,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