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字当头,有进有为又有质

稳字当头,有进有为又有质
——1—8月全市经济发展亮点频现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向吟吟

近日,市统计局公布了全市1—8月的经济运行“成绩单”,多项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位居全省前列——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2%,高于全省2.2 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2%,高于全省 0.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9%,位列全省第二;工业用电量增长2.7 %,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25%,地方税收收入增长14.92%,双双位列全省第一;净增“四上”企业191家,排全省第三,其中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104家,位列全省第一。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超预期考验,衡阳经济稳中有进、进中有质,充分彰显了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贡献和担当。


政策红利给企业带来“及时雨”


全力推动减税降费等系列政策落地见效。今年来,我市全方位对接落实国家6方面33项一揽子政策、19项接续政策以及省“1+8”政策体系,实施我市《关于贯彻落实国省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的工作方案》,以最快的速度把政策“及时雨”下到企业心坎上。截至8月底,全市共办理2904户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34.78亿元,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6.7亿元,“六税两费”减免1.64亿元。

紧扣“三大支撑”打基础。着力打造输变电之城,我市成立“宁电入湘”工程项目协调推进工作专班,仅用4个月就完成项目协议办理、用地预审、调规等前期工作。8月10日,“宁电入湘”配套工程衡阳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大力实施数字经济“领头雁计划”,我市进一步做优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1—7月,全市信息化与数字化转型投入总计突破2亿元。始终坚持创新首位战略,用活用好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金字招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突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增速居全省第一位;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净增92家,全市总量有望突破720家;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1家,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聚焦“八项重点”强动能。全市深入开展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实施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动,夯实“四上企业”发展基本盘,(下转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