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非遗“三力”,助力文旅兴城

增强非遗“三力”,助力文旅兴城

近年来,衡阳市非遗工作体系渐趋完善,记录展示有序推进,非遗项目家底清楚,保护传承可圈可点,活化利用方式多样,但经费紧张、传承乏力、亮点不足等问题也仍然存在。建议进一步增强非遗“三力”,为持续做好旅发大会“后半篇文章”注入深厚而鲜明的文化内涵。


一、增强支撑力,让非遗在传承中活下来


强化财力支撑。我市已多年未新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近半数项目存在梯队建设不足甚至断代的危机,建议根据项目递增及时认定市级传承人,避免有项目而无传承人的尴尬局面;增设传承人生活补助经费,为确有困难的传承人和重点培养的后备传承人提供适量生活补贴。积极向国、省文旅部门争取相关资金,主动对接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等民间组织,吸纳社会团体、企业投入,推动成立衡阳非遗基金,为生存困难的非遗项目提供支持。强化智力支持。有针对性地为非遗保护部门补充专业人才,例如为衡山县选拔能够将衡山影子戏的编曲、唱词进行抢救性记录的专业人士,以便形成专业化、文本化、数字化的传承资料;为濒危非遗项目抢救性保护提供专项经费和技术支持,以便留下清晰可查实和可验证的文史资料。强化合力凝聚。建议每年举办非遗工作观摩会,由各县市区轮流承办;市非遗中心及时收集、整理、发布非遗相关的亮点工作;以非遗项目类型细分举办小型研讨会,有针对性地解决传承中遇到的问题;组织优秀传承人分享会,让“领头羊”带领相同领域的传承人将非遗文化的影响逐步扩大。


二、增强生存力,让非遗在市场里站起来


让非遗后继有人。对《衡阳市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的实施办法》进行调整,参考成都等地的主流做法,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纳入B类国家级领军人才,其他传承人以此类推,以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地位,让坛下乡铜锣制作等“苦差”成为“美差”。引导非遗项目进入职业院校,南岳古建筑雕刻技艺传承人张建华通过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兼职授课,培养了200余名古建筑雕刻人才。我市作为职教大市,应大力推广该模式,以此强化非遗传承,同时增强衡阳职教影响力。让非遗活在当下。盘活闲置国有资产,建立非遗孵化基地、传统工艺品工作站等,打造非遗主题街区、集市、公园,用于生产、传习、展示、销售非遗项目及产品,为小、散、弱的非遗传承人或企业提供“抱团取暖”的空间。集合各方力量,让传统的非遗项目在现代消费环境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间,激发自身造血能力,真正融入时代。


三、增强吸引力,让非遗在体验中火起来


让非遗故事有滋有味。建议文旅部门分批次、分地域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编写非遗故事集,为非遗传播提供基础素材;(下转第二版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