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漂
这个村子很普通,位于湘江之畔,土地平整,一片沃野,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然而,这个村子不简单,它有着享誉全国的三张名片。
突然之间,天气就转晴了。人的心情和天气好像一对双胞胎,天气一晴,心情豁然开朗,我决定向着计划已久的目的地衡东县三樟镇柴山洲村出发。
三樟镇人大的李主席一行早已在等候,我们在镇上汇合后,就直奔柴山洲村。一到村委会,我就说明了此行的目的:想去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看看。没想到,我刚刚把从各类报道中了解到的柴山洲村一讲,驻村第一书记就迫不及待地告诉我,这里不仅仅有第一家红色银行,还是土菜之乡,更是经典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背后故事的诞生地。
一下子,柴山洲村丰富的故事从大家的记忆里涌出来,我的耳朵忙得不亦乐乎。心有所向,脚步也跟着欲飞起来,我们很快来到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这原是姓夏的家族祠堂,后来因为革命的需要,被改造成了红色银行。走进旧址参观,从展览中,我得知,在1926年10月12日,柴山洲村召开农民会议,宣告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成立。成立会上还通过《银行章程十二条》,以“维护无产阶级、维持生活、扶植生产”为宗旨,向雇农、佃农、手工业者等特定人群发放生产生活贷款,切实资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这个银行曾经发行过面额为“壹元”的白竹布币,是迄今发现的第一种红色货币。由于种种原因,这家银行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夭折了,但它却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家红色银行,也是第一家冠以“农民”二字的银行,其历史意义深远,历史地位重要。
如今,银行旧址宛如一位老人,静立在此,诉说沧桑。旧址有两层,第一层是展厅,第二层为我们保存下来了当年银行的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等,还有共产党员贺尔康在这里开办的农民夜校。我对那间办公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里面有三张陈旧的桌子,上面都摆放着摸出了厚厚包浆的算盘、文房用品和泛黄的账本。我注意到了一盏煤油灯,岁月虽然剥夺了它的实用功能,却升华了它的精神价值,它即使沉默着,也在深情地向我诉说着那个年代的艰辛与不易。时光如果重构意象,我想,我站着的那块地方曾经被无数的脚印刻画过。红色银行旧址已成为革命历史的见证者,成为了一座博物馆、一个纪念地,延续着一份信仰、一种力量。我感受到了来自它的精神寄托,我想用自己的文字,更加详细地记录这里曾经的点点滴滴,让更多的朋友知道,第一家红色银行有着怎样的风云故事。
走出银行旧址,我们一行人合影留念,又赶去看茶园。《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歌早就家喻户晓,可歌曲背后的故事主人公,估计很多人不知道。我若不来此,也不会得知歌曲的主人公原来是彭友胜。解放之初,当彭友胜得知伟大领袖毛泽东原来早年曾和自己相识,他激动不已。然而,时隔四十多年,毛主席还会记得吗?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写信给毛主席。毛主席果然还记得这个昔日在“湖南新军”中的副班长,提笔给彭友胜回信,并告诉彭友胜,如果实在有困难,可以去长沙找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程星龄。彭友胜喜极而泣,心里十分感谢毛主席。虽然政府没有给他安排工作,但考虑他的成分是贫农,确实有困难,又考虑到他是辛亥老兵,为反帝反封建做过贡献,还是每个月给他家发放补助金。共产党给他雪中送炭,他也要以自己的方式来感恩。于是,每年春茶收获时节,彭友胜都会给在北京的毛主席寄去柴山洲村生产的茶叶。
村里人告诉我,彭友胜的茶叶是他坐船到湘江对岸,从湘潭县通过邮局寄给北京的。后来,为了艺术的需要,歌曲变成了“挑担茶叶上北京”。据说,毛主席本人听了这首歌后,特别高兴。在茶园,我好奇地问当地人:当年彭友胜种植的茶树还保留着吗?当得到的答案是“有”时,我高兴地跑到那两棵幸存的老茶树前拍照,还特地摘了一个茶果留作纪念。现在,柴山洲村准备用心打造茶叶品牌,让当年毛主席喝过的茶成为乡亲们的又一致富法宝。我笑着说,有这样的文化底蕴,将来再次“挑担茶叶上北京”,把这里的茶叶销往全国各地。虽然来时不是产茶时节,望着满园生机勃勃的茶树,我的脑海中一个镜头浮现,采茶人在青翠之间,十指翻飞,高歌着《挑担茶叶上北京》,茶香四溢,笑声放飞。离开前,再回首,眼前的这一棵棵茶树,虽然不高,却是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幸福生活的希望!
当然,柴山洲村如今最有名的还是土菜。早段时间,衡东县办了一个土菜文化节活动,写书法的朋友廖老师是土生土长的衡东人,他嘱咐我给衡东土菜写首诗,他以此写成书法参加县里的展览。接到这个任务,我的脑袋又开始和舌头打起了商量,只有舌尖上体会到了衡东土菜的美,脑子才有写诗的动机。于是,一串串菜名涌现出来,爆炒脆肚、削骨肉、黄鳝炒蛋等等。朋友告诉我,为什么衡东土菜这么好吃,其灵魂就是三樟镇产的黄贡椒,而三樟镇又以柴山洲村所产的黄贡椒品质最优。
到了柴山洲村,吃了地道的衡东土菜后,我写诗的灵感冒了出来。于是,一边品尝着美味,一边在纸上写下《咏衡东土菜之魂黄贡椒》:“缘何土菜美名扬,原是衡东有秘方。挂在枝头身亦小,能添致富大文章。”与村民们交流,我得知这种黄辣椒对土壤很挑剔,而柴山洲村正是因为湘江泥沙淤积,形成了特殊砂质土壤,故而特别适宜黄辣椒种植。相传,清朝嘉庆年间,衡东状元彭浚把黄辣椒带到宫廷,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钦点三樟黄辣椒为“贡椒”,故名黄贡椒。现在,衡东土菜的饭馆全国各地都有,我所住的小区后面就有一家,但无论吃过多少次,最难忘的还是在柴山洲村的品尝。
离开柴山洲村的时候,送行的朋友说,期待我为这里继续写诗。我回眸这片沃土,心想,大地自己生长出了诗香,远比纸上的诗好得多,它早已香透岁月,而且香飘万里。我即便再提笔赋诗,那也不过是复制这片土地的心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