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花灯

古街花灯

■屈芳芳

正月十四,蒸水河畔。

一大清早,我就来到蒸水河边的一个小村庄看花灯。这个小村庄坐落在千年古镇渣江,叫红旗村。村子里有一堂百年老花灯,叫凌新屋花灯。

走进相公祖堂,里面热闹非凡:上百号人聚集在祖堂内,开脸的开脸,试服饰的试服饰,吊嗓子的吊嗓子,跑堂的跑堂。令我诧异的是,祠堂内列队等着化妆的全是青少年。

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我知道,传统文化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对于青少年的他们来说,参与其中,不只是耍花灯带来的亲身体验与快乐。

突然,一声清脆的唢呐在祠堂内响起。我扭头一看,原来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小伙在吹奏。小伙眼睛瞪得锃亮,炯炯有神,两边脸的腮帮子鼓鼓的,《启程》《如来佛》等一曲曲调子从喇叭口传出来,婉转优美,仿佛生出了翅膀,绕着祖堂上空盘旋,久久不息。

给孩子们开脸的有六位化妆师。其中一位老师傅是灯公凌国成,他说,他一个人要化二十多张脸谱,有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还有红脸的关羽。我问老凌,有没有脸谱书?他说,开脸谱开了二十多年,脸谱书早已熟稔于心。在开脸的师傅中,有一位最年长的,短发齐耳,戴着一副老花眼镜,长得很像张桂梅老师。通过询问,才知是一位退休老教师。老人笑着说,退休好多年了,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早早来给孩子们化妆,想到老了还能做点正事,能跟孩子们在一起,真的很开心。

直到中午十二点,凌国成师傅才画完最后一张脸谱。我细细观察了一下,一共有76张脸谱,有历史典故《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和《杨门女将》里面的人物,也有民间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里面的人物,还有神话故事《西游记》里面的人物。

孩子们开完脸,跑到祖堂的阁楼上领服饰、铠甲和兵器,穿戴整齐的,就在祖堂内穿梭,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说笑。祖堂内,充满新的生机与活力。祖堂,已成为连接乡间古老年俗文化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后来,我走近一位扮演关羽的少年。他说自己已经十三岁了,在衡阳县鼓峰中学读初中。还有一位孩子说自己已经十五岁了,在衡阳县二中读高中,扮演的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名将,叫夏侯渊。我随便问一个孩子,他都能脱口而出他扮演的角色来自哪个朝代,并能侃侃而谈其中的历史故事,真让我羞愧又咂舌。

一切准备就绪,大家纷纷走到祖堂外面的禾堂坪拜灯。绕着禾堂坪走两圈后,大旗、牌灯、大鼓、大扒、鼓号手、前响器、举龙手、各种角、后响器等一百多人组成的花灯队浩浩荡荡往渣江古街方向走去。

队伍在乡间行走,油菜花开,阳光正好。花灯所到之处,围观者众。村民们从屋里跑出来,驻足、观望。看不到的,踮起脚尖。两三岁的小屁孩,直接骑在爷爷背上。一台台手机对准花灯队,“咔嚓”不停,捕捉到心满意足的镜头。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比田里的油菜花笑得还灿烂。

绕过一条长长的村道,再向右拐个弯,就可以看到河床宽阔、河水清浅的蒸水河。沿着河畔一直走,花灯队走到渣江古桥边,再向右拐,就开始在古街穿灯。

古街上,店铺一个挨着另一个。花灯队从这家出来,又走进那一家。店铺老板客气,鞭炮放了一封又一封,鞭炮声不断。连追着看花灯的我们,心情也跟着鞭炮声起伏,一直兴奋着、激动着。

你听那唢呐声、镲声、小锣声、小鼓声在胡大屋门囗上空热闹地响着。

灯赞唱道:

壹字逢春又一年,风调雨顺好作田。

五谷堆成金和玉,四面八方赚大钱。

叁字脚下有三横,三星高照你家门。

人旺财旺事业旺,三旺人家远扬名。

玖字旁边有一王,一代更比一代强。

九九归一一句话,国泰民安万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