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亚华 通讯员 唐 志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湘江两岸灯火璀璨,廻雁峰动态光影演绎大雁南飞,石鼓书院流光溢彩映照千年文脉,东洲岛与湘江大桥的光影交织如诗如画。流光溢彩不夜天,火树银花缤纷夜。在这迷人的夜景背后,是市城市管理局以“安全、绿色、智能”为核心理念,持续推进城市照明管理改革、设施升级、文化融合的生动实践,助力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城市品质提升。
绿色先行
擦亮“低碳雁城”名片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绿色照明改革,新建道路100%采用LED光源,并逐年实施旧灯改造,LED路灯覆盖率达90%以上,在城中村等区域推广应用光伏路灯。通过照明设施“分区、分级、分时”智能启闭模式,精准匹配人流量、季节变化控制开关灯时间,年节电量达1560万千瓦时,节能效率提高37.5%,相当于减少了碳排放0.9万吨。将节能要求贯穿路灯设施设计、施工、验收全流程,为“低碳雁城”建设注入绿色动能。
管理创新
打造“多杆合一”样板
我市积极探索城市空间集约化利用,先锋路“多杆合一智慧灯杆”试点成效显著,完成了电子警察、道路照明、交通指示等多个功能整合,形成高效统筹的杆件管理机制,立杆数量降低50.7%,管理成本降低42.6%。依托多功能智慧灯杆运营管控平台,智慧城管、智慧安防、智慧交通等城市智慧化应用联动,实现车流量变化自动调整信号灯、视频联动治理拥堵等场景应用,为全省旧城改造提供了“衡阳经验”。
文化赋能
点亮“诗意城市”夜景
借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举办的东风,去年,市城市照明服务中心大力实施城市照明设施美化工程,共拆除清理违规寄杆广告牌2620块、各类悬挂物5000余处,排查消除湘江风光带照明安全隐患1573处。全力推进高铁衡阳东站、华新立交桥、湘江大桥等交通枢纽照明改造,指导东洲岛、中山南北路步行街、保卫里等重点区域亮化品质提升,将船山文化、抗战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入路灯造型,让照明设施成为城市文化的生动载体,实现“以光促旅、以夜兴城”,营造城市文旅新夜景。
针对背街小巷、老旧社区照明短板,持续推进消除“盲点暗区”及“薄弱区域”优化改造行动,强化“网格化+智能化”巡查体系,去年检修路灯1.4万盏次,排除隐患500余处,亮灯率稳定保持在99%以上,设施完好率持续领跑全省。照明服务品质优化提升,照亮市民回家的路,为群众营造了安全明亮的居住环境。
规划引领
绘就城市照明新蓝图
据了解,目前,市城市管理局已启动《衡阳市城市照明布局专项规划》(2024—2035年)编制工作,今后,我市将深度融合光伏、文化、科技等元素,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照明景观带,持续推动“多杆合一智慧灯杆”高品质建设,建立“科学、精细、长效”的设施管理与维护流程。城市照明将从“基础设施”升级为“民生服务载体”和“城市形象窗口”。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几年,我市将在多元共治体制构建、统筹夜景亮化与城市文化宣传、深化智慧照明平台建设、推动5G物联网应用等方面持续发力,提升城市照明管理效能,让“雁城之夜”更安全、更温暖、更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