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立市谱新篇 智构工业新图景

制造立市谱新篇 智构工业新图景
——衡阳新型工业化之路上的“经济光明论”实践
会议现场。 ■戴鑫 摄


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智能生产车间。 ■首安倩 摄


盐卤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跻身“国家队”。 ■廖媛 摄


鸿华电子在去年实现倍增的情况下,力争今年再倍增。 ■何彬 摄


金则利耐蚀软磁合金数控成品智能制造车间。 黄华阳 摄


■实习生   戴  鑫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小山   通讯员   周炜明

山山能作雨,物物解呈春。

2月18日召开的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系列振奋人心的数据与成效如同春日暖阳,照亮这座老工业城市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2024年,衡阳工信系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连续4年稳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连续3年入选全国数字百强市;特高压输变电装备集群和盐卤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双双跻身“国家队”;“推动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业共融’,加快实施‘智赋万企’行动等成效明显”获省政府大抓落实工作表扬激励;“实施工业企业‘原地倍增’专项行动,做大做强十大主导产业”典型经验做法获省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通报表扬;市工信局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实施“产业培塑行动”先进单位……成绩背后,是衡阳实施“制造立市”战略的坚定步伐,是万千工业人砥砺奋进的时代印记,更是衡阳唱响“经济光明论”的生动实践。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实施“制造立市、文旅兴城”发展战略,致力实施产业育新培强攻坚,坚决扛牢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坚持“产业链建设和数智赋能”两手抓,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三个融合,突出“集群建设、企业培育、智改数转、助企纾困”四个着力点,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衡阳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加快衡阳区域中心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衡阳作出工信更大的担当和贡献。


2024亮点·攀峰奋进

晋级“国家队”的双喜临门——


2045亿元产业集群规模,占据全国同行业四分之一以上市场份额;10年蝉联全球特高压变压器市场桂冠,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前列;1项世界首创技术、4项全球第一、7项打破国外垄断技术,持续引领全球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发展;10万产业大军、6850名高精尖人才,构筑起创新驱动发展的强磁场;6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千亿级投资规模,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发展。在2025年全省新型工业化暨制造强省建设推进工作会上,省领导为新晋“国家队”的衡长株潭输变电特高压装备集群授牌。“全力推进集群企业原地倍增,打造一批世界一流输变电装备企业;发挥集群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输变电装备集群高速发展;推动集群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提升集群技术研发实力,培养集群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集群理事长单位负责人郑重承诺。

以松木经开区为承载园区的衡阳市盐卤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跻身“国家队”,实现衡阳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零”的突破,为湖南实施“北石化、南盐化”战略提供坚强支撑,2024年集群总产值达135.73亿元,同比增长7.33%。

随着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首开区启动建设,大连金马等11家行业龙头入驻,又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数字浪潮中的衡阳“脉动”——


衡阳市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14.2个;5G用户占比41.79%;10G-PON端口占比88.2%;500M及以上用户占比30.74%,托举起衡阳“千兆城市”的荣光。市工信局牵头推进,衡阳电信、衡阳移动、衡阳联通、衡阳铁塔等运营商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建设资金,协调解决网络建设中进场难、高场租等问题,5G网络和千兆光网实现深度覆盖,用户规模快速增长,创新应用加速涌现,双千兆网络已经成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网络“底座”。在恒飞电缆的智慧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分析着生产数据,使产品不良率大幅下降。“通过‘智赋万企’行动,我们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跨越。”企业负责人指着数字大屏介绍。2024年,衡阳新增上云企业9807家,相当于每天27家企业插上“数字翅膀”。


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方阵——


走进衡阳金则利特种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0.02毫米的精密合金带材正批量下线。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填补了国内磁性材料领域多项空白。“我们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6%,已获授权专利43项。”董事长钟长林展示着最新研发的耐腐蚀软磁材料。在衡阳,这样的“单打冠军”已达88家,他们在细分领域默默耕耘,构筑起产业升级的“基石力量”。


中试平台的“破冰”行动——


耒阳大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内,湖南先导新材料中试基地的科研人员正在调试设备。这个全省首个有色金属新材料中试平台,已成功孵化3项国际领先技术。“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谷’,我们架起了实验室到车间的桥梁。”基地负责人介绍。2024年,衡阳新增2个新材料中试平台,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长32%。


“双创”沃土上的青春风暴——


在2024创客中国湖南省决赛现场,衡阳明意湖智能科技的“工业视觉检测系统”项目摘得桂冠。这支平均年龄28岁的团队,用AI技术将产品检测效率提升20倍。“从参赛到落地,政府提供了500万元专项扶持。”创始人坦言。衡阳连续五年蝉联全省参赛企业数第一,创新创业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2025看点·育新培强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综合研判当前形势,今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0%左右,净增规模工业企业100家,新增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推动企业上云6000家、上平台1000家,15条产业链规上企业总产值突破2100亿元。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当前,我们要重点做好五项工作:全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稳’‘开门红’,做好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期间拟签约重大项目收集和推荐,做好“两重”“两新”项目申报和审核,做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和复核,做好2024年规模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数据采集工作。”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邹锟告诉记者,“我们要以六个聚焦为抓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富有衡阳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推进衡阳区域中心化进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聚焦工业稳定增长,着力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锚定全年目标任务,着力抓督导、强机制,分级推进产业发展,梯度培育企业主体,强化运行监测分析,抓牢抓实新增长点,抓好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占比,助力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聚焦产业育新培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实施产业育新培强攻坚行动为抓手,抢抓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盐卤化工新材料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列入省第13条重点产业链的有利契机,集中政策、集中资金、集中精力推动输变电、盐卤化工、智能衡器计量三大产业强势崛起、率先突破,引领带领其他产业协同发展、整体跃升。持之以恒推进产业链建设,大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聚焦企业梯次培育,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实力。坚持优质企业分类培育,加速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发展格局。抓实“原地倍增”示范企业(项目)建设,对全市筛选的70个“原地倍增”示范企业(项目),实行“清单化、链条式管理,分级分期调度”机制,每季度通报一次项目推进情况。深挖规上企业扩容增量,深入实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项行动,建立完善“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新建项目“入规”库、退规风险企业库,加大政策奖补、培育指导、考核调度力度,力争全年净增规模工业企业100家。培优中小企业提质升级,构建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力争全年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家。

聚焦智改数转网联,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持续做好“两化”融合文章。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获批全国“千兆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化转型服务能力,支持衡阳电信、衡阳移动、衡阳联通和衡阳广电等在衡开展数字化转型服务工作,引进一批省内外优秀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我市竞相开展智能制造诊断咨询服务和数字化转型服务;抓示范试点培育,全力做好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申报创建工作,积极争取创建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力度。

聚焦转型创新发展,切实增强产业内生动力。坚持把产业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塑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聚焦助企纾困增效,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始终把优化产业生态摆在突出位置,充分激发实体经济发展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开展市、县领导联点帮扶重点工业企业工作,深入开展工业企业“三送三解三优”行动,常态化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及时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加强与国家工信部、省工信厅的对接,认真研究一揽子增量政策,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各类专项资金,确保争取资金额度占全省十分之一以上;升级企业赋“码”保护机制,加快升级企业赋“码”保护2.0版本,切实将其打造成服务企业的靓丽名片;守牢安全底线,落实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要求,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指导力度,提升企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