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全市领先” 对标“全省最优”

立足“全市领先” 对标“全省最优”
衡阳高新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纪实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经办人员领取“企业开办大礼包”。


“帮代办”专员提供业务咨询服务。


一件事一次办,“线上一网、线下一窗”。


“竣工即办证”,业主很感动。


人人都是“帮办代”专员,个个都是企业群众的“店小二”。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小山 通讯员 陈敏 廖承雄 实习生 戴鑫

近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发展改革委通报2024年度营商环境建设先进单位,衡阳高新区荣耀上榜。连续三年荣膺此项殊荣,不仅是对衡阳高新区营商环境建设成果的肯定,更体现了其“敢为人先”的改革魄力和“刀刃向内”的勇气。

近年来,衡阳高新区以“全市领先”为起点,锚定“全省最优”目标,坚持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将“放管服”改革推向纵深,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构建起政务服务提质、企业活力迸发、群众满意度攀升的营商环境新高地。

一组组数据有力印证了衡阳高新区营商环境建设的成效:2024年累计办结各类事项57万余件,咨询帮办超2万人次,好评率100%;企业开办全流程压缩至0.5个工作日,项目建设效率提升28%;累计为企业兑现奖补资金2.15亿元,惠及企业超千家……亮眼成绩的背后,是衡阳高新区以“高新事、高兴办”为内核的系统性改革实践。其经验不仅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更连续两年入选全省政务服务改革“揭榜竞优”典型经验,成为湖南优化营商环境的“示范样本”。


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重塑政务服务生态


过去,“跑不完的部门、盖不完的章”是许多企业的痛点。

衡阳高新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政务服务“三集中三到位”(“三集中”即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承担审批职能的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三到位”即事项进驻大厅到位、审批授权窗口到位、电子监察到位),将10个部门346项审批事项整合重构,打造“一窗通办”新模式。这不仅是简单的“物理整合”,更是对政务服务流程和机制的“化学融合”。

“综合窗”改革,终结企业办事“跑断腿”。

一门进驻强根基:225项市级赋权事项、15项市级部门前移事项集中入驻,发改、资规、税务等部门成建制进驻,实现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这项举措有效解决了部门之间互为信息孤岛的问题,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高效便捷。例如,以前办理一个项目审批,可能需要跑多个部门,现在只需要在一个窗口就能完成所有手续,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动态调整优服务:建立赋权事项“能进能出”机制,取消冗余事项12项,新增高频事项33项,让服务与企业需求同频共振。 这体现了衡阳高新区对政务服务的动态管理能力,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例如,针对新兴产业的审批需求,衡阳高新区及时增加了相关事项,确保服务及时跟上。

专业管理提效能: 全省率先实施国际化OSM现场管理,窗口人员100%持证上岗,配套“好差评”“办不成事”窗口等制度,政务服务软实力跃居全省前列。这说明衡阳高新区注重提升政务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政务服务队伍。“好差评”制度和“办不成事”窗口的设立,更是体现了衡阳高新区对政务服务质量的严格要求和对企业群众诉求的高度重视。

数据赋能,让“材料跑”替代“群众跑”。

衡阳高新区深谙“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真谛,通过打通12个部门数据壁垒,推动申报材料从8.9项压减至5.1项,跑动次数减少76%,办理时限缩短55%。这项举措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也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

分阶段施工许可:天嘉上河九章项目创新“基坑+主体”分段审批,开工时间提前3个月。这极大地缩短了项目建设周期,提高了项目效率。

竣工即办证:银泰红城6期通过数据共享、并联验收,实现竣工验收与产权登记“零时差”。这避免了企业在竣工后还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拿到产权证的情况,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

新生儿“一件事”: 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登记、参保手续“三事联办”,792个家庭告别“三地奔波”。这项举措不仅方便了群众,也提高了政府服务的效率。


从“被动受理”到“主动变革”,激活发展新动能


衡阳高新区将国发〔2024〕3号文件精神转化为17项重点任务,打造“一件事”改革矩阵,聚焦企业群众“急难愁盼”,主动变革,提升服务能级。

企业开办“加速度”:营业执照与食品经营许可“证照联办”,企业注销全程网办0.5个工作日办结,2024年净增市场主体2523户。衡阳高新区积极优化企业开办流程,降低了企业准入门槛。

消防审批“并联跑”:首创公众聚集场所消防验收与开业检查“二合一”,12个经营性项目实现“验收即开业”。这极大地简化了消防审批流程,加快了项目落地速度。

政策兑现“一键达”:惠企政策平台发布政策2416条,兑现资金1.83亿元,时限从2个月压缩至20个工作日。衡阳高新区积极简化惠企政策兑现流程,让企业更快地享受到政策红利。

“帮代办”全周期护航:线上预审、线下跟跑,为北方光电、蘑菇车联等企业提供代办服务800余次;“降本增效”组合拳:娃哈哈子公司用水成本降119%,富士康绿电年省110万元,光伏供电年减碳3000吨;“暖心服务”再升级:免费刻章9000余套、邮寄6000余次,抖音政务直播答疑超5000人次。这些举措体现了高新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锻造全省新标杆


2024年,衡阳高新区以“十大专项行动”为抓手,推动营商环境全面升级,形成了系统化、整体化的优化营商环境体系。

——政策体系强基行动:完善惠企政策体系,优化政策兑现机制,实现政策发布、申报、审核、兑现全流程在线化,将兑现时限压缩至20个工作日以内。为111家企业兑现奖补资金1.92亿元,以及为4家工业企业落实报建规费政策性奖补0.15亿元。

——政务效能提升行动:简化办事流程,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减证办、免证办”,将平均申报材料从8.9项减少至5.1项,跑动次数减少76%,办理时限缩短55%。

——市场化改革示范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1个工作日常态化、0.5个工作日最优化”,推动“一照通”改革,实现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照联办”,并探索整合更多联办事项。企业注销全程网办,实现0.5个工作日办结(不含公告时间)。

——法制化建设升级行动:构建“五心五变”多元调解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前端化解、高效化解,涉企信访件7日响应、2月办结,纠纷化解率提升40%。

——贸易便利提升行动:综保区卡口数字化升级,货物通关时效提升50%,服务外向型企业23家。

——信用高新建设行动:“信用+”模式助157家企业获贷5.3亿元,严重失信修复率85%。

——助企暖企护航行动:为企业解决要素保障、项目建设、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问题218个,落实企业奖补政策资金1.92亿元,发放奖励资金2249万元,惠及企业111家。例如,通过光伏供电,降低富士康用电成本。

——要素保障提升行动:开展专场招聘10场,提供岗位1.48万个;落实设备更新贷款5.8亿元,并积极解决企业用能、用水等问题。

——动态督查监测行动:开展“企业家接待日”12场,解决问题218个,市场主体满意度达99%。

——指标优化提升行动——选派37人次赴省直部门跟班学习,举办浙大、苏大专题培训3期,年轻干部挂职锻炼覆盖率超80%,组建“湘女智税”“青年智囊团”等服务专班。

展望未来,衡阳高新区党工委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第一动力、以企业需求为第一信号、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持续擦亮“高新事、高兴办”金字招牌;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打造更多特色场景;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提升数据应用水平;加强涉企矛盾纠纷预防工作;落实主体责任,联合规范企业运行;持续推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落实惠企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聚焦实干作为,打造干净担当干部人才队伍,为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贡献更多“衡阳高新经验”。


记者手记


“刀刃向内”如何炼就“全省最优”?


站在衡阳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高新事、高兴办”的标语格外醒目。这个连续三年荣膺省级营商环境先进单位的园区,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走出了一条“全省最优”的进阶之路。

从“跑断腿”到“一窗通”,改革魄力令人惊叹。将10个部门346项审批事项整合重构,不仅是简单的窗口合并,更是一场政务服务生态的“化学反应”——打破数据壁垒的“竣工即办证”让产权登记零时差,分阶段施工许可使项目提前3个月开工,新生儿“三事联办”让792个家庭告别三地奔波。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对传统行政逻辑的颠覆。

更可贵的是其主动求变的战略定力。当“被动受理”转变为“主动变革”,我们看到:企业开办实现“0.5个工作日”极速审批,惠企政策从“层层申报”变为“一键直达”,“帮代办”专员全年服务800余次。这种以企业需求为原点的服务意识,让市场主体净增2523户的亮眼数据水到渠成。

在采访中,一组对比数据格外引人深思:57万件办结事项的100%好评率,与“好差评”制度、“办不成事”窗口的严苛机制形成鲜明映照。这揭示了一个真谛——营商环境的优化没有终点,唯有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方能持续擦亮“金字招牌”。当看到银泰红城业主手持“竣工即办证”的喜讯时,我们读懂了改革最生动的注脚。

如今的衡阳高新区,正以“十大专项行动”开启新一轮改革征程。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这个敢为人先的改革者,正在书写改革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