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荷花灯会

板桥荷花灯会
当地群众耍荷花灯。


常宁板桥的荷花灯会又称“耍荷叶灯”,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当时医疗技术不发达、卫生环境较差,人们多灾多病。在康熙九年的中秋节傍晚,常宁板桥街街长路过柏坊街,看到当地群众耍荷花灯求平安保健康,便召集乡亲效仿。起初,大家把灯放在从池塘采摘来的荷花里,沿街玩耍,然后置于河面任其随波流荡。当年板桥街清泰平安,人们以为是耍荷花灯的缘故。此后,板桥街每逢中秋便耍荷花灯,耍灯花样不断增多,灯具越扎越漂亮,队伍也越来越大。

板桥当地百姓每年都在中秋节前两三天就编扎好灯具。荷叶灯由五颜六色的纸扎粘而成,形似绽开的荷花。荷花灯的中间都点着蜡烛。中秋傍晚,在板桥街关帝庙敬老爷后,灯会队伍出发。荷叶灯都由十岁以下的小孩子撑举,有的小孩实在走不动便由大人背着举。灯与灯之间用麻绳牵连,间距2米。整个队伍从头到尾组成一条灯带,总长80多米。前面锣鼓开道,接着是舞狮队、唐僧师徒队、七仙女队、红娘队、顽童队、彩花船、腰鼓队,然后是四盏大花灯,寓意四季平安。观音座莲台、四十一盏荷叶灯,玉兔随后,寓意节日团结。四十一盏灯代表一年四季一帆风顺。最后是一棵桫椤树,树上有日月星辰代表着宇宙的广阔无边。在这其间,还穿插了“蛇蜕皮”“笋脱壳”等耍灯花样动作。荷花灯会既应用了武术、舞蹈动作,又融合了民间剪纸,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荷花灯每到之处都有鞭炮迎接,各家各户烧钱纸,发路香送瘟神,热闹非凡,远眺似繁星点点,近观如火龙游走。队伍走完街上所有人家后,便将荷花灯统一放在溪水港(小河)边烧掉,但前面的四盏花灯保留,等来年再用。据说有一年没耍灯,当年街上便有三户人家失火,人财损失惨重。故此,板桥街中秋之夜耍荷叶灯成为当地必行之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该项目保护单位为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唐玉成。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向吟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