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大勋:祝融高高不可上

管大勋:祝融高高不可上

■廖和平

管大勋,字世臣,浙江省鄞县人。明嘉靖四十四年 (公元1565年)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隆庆初升礼科给事中。为人慷慨直言,被贬知延平府,扶弱锄强,重风化,节冗费,均差役。累升湖广提学副使、广西布政使、南京光禄寺卿。隆庆、万历年间,曾宦游并两次奉命祭祀南岳,还修复南岳水道,引水入湘江,为国家和百姓造福。


填南岳水道,致地脉融结


据《南岳志》记载,管大勋曾以湖广提学副使的身份,两次祭祀南岳。他特别留意到,南岳朱明峰龙脉似乎被斩。经了解,得知是元世祖办了一件荒唐事:他梦见神人对他说,南岳庙后朱明峰有王气。因而命人将南岳庙后水源引开,挖深沟,断龙脉,并建水神黑神祠,意以水制火,使其不得旺相。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记载:

“元以谶文有‘朱明’字,乃于朱明峰下,截断龙脉,引水过庙后,又建黑神祠以卫赤帝。不知太祖以朱氏起兵灭元,国号有明,应实在彼而不在此也。此与亡秦者胡,事绝相类。”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已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开疆拓土两百余年,“朱明之谶”已应验。念及明世宗皇嗣久久未广,管大勋与衡州众人择吉日、筹经费,谋求恢复衡山龙脉。动工的重点聚集在朱明峰与南岳庙交汇处。车子鸣和李焘先后担任此项工程的事务管理,以步数为计量单位丈量元世祖所开沟涧面积。水口处长若干丈,阔若干丈。为堵水口,管大勋等人召集衡山本地与附近乡团壮丁,画地计工,验力给饷,运沙土填塞沟壕,时历半载,于癸未年(公元1583年)闰二月十日工程竣工,地脉融结,山丘相连,其形其脉堪比天成。

管大勋特作《南岳开复水道填接后龙记》,记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满心欢喜:“遂登赤帝峰,徘徊四顾,地脉融结,冈阜纡连,高可植万松,平可立万马,形势不啻若天成焉。已,又循行水道,飞瀑澄潭,发蒙紫霄,金堤玉泉,冷泠如带,流乎达之无穷,充乎衍之万祀矣”。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亦云:

管大勋有碑记其事曰:嘉靖壬午,上以震位方虚,遣官祝祷名山。大司徒刘凝斋曰:“衡岳旧水道,由东北直绕庙前而西南以会于湘。自元凿庙后,引水以断龙脉,而太祖龙飞,已应‘朱明’之谶。世宗降生于郢,皆其兆也。兹者皇嗣未广,心窃念之。”大勋于是上其议于两台,出藏金若干两,命知县车鸣銮经理之。运河土以填后龙,使新涧由集福碑右,历万寿宫左,跨东街,以归于桥。堤甫成而皇子生。呜呼,亦奇矣。此南岳庙未毁以前之规模梗概也,邑人吴士寅有小引详记之。

在古人心中,南岳衡山不仅是江山社稷的象征,是国之寿岳,民之寿山,且作为龙脉地脉的风水宝地,与国家命运和皇家子嗣绵延关联在一起。


登巍巍祝融,咏悠悠衡岳


“祝融高高不可上,出地九千七百丈”。南岳群峰崔嵬,千里峥嵘,且人文底蕴厚重,的确令人心驰神往。管大勋数度行走南岳山水间,留下《祀岳歌》《过半山亭》《祝融绝顶》《游会仙桥青玉坛》《宿开云堂》等10多篇诗文,在《南岳山歌》长诗中,更是发出了“气吞五岳欲凌风,何似神游遍八极”的感慨:

祝融高高不可上,出地九千七百丈。

层峦罗列插丹丘,千里峥嵘排青嶂。

西起岷峨接滇贵,东走江越连吴会。

南条之山谁最尊,俯临五岭控八桂。

沅湘流夹迤逦来,下注七泽洞庭开。

华恒嵩岱焉足拟,雄都作镇真崔嵬。

自从黄帝分疆域,虞舜南巡尊岳麓。

岣嵝禹迹揭穹碑,祀典灵祠代修复。

朱鸟翩翩集崆峒,南极闪闪独长空。

巨灵矗矗通碧落,群仙袅袅会飞虹。

千盘万叠如伏虎,耸如龙翔与凤舞。

紫盖香炉不可攀,灵禽石囷流传古。

上有青玉坛,下有珊瑚芝。

朝岚夕暝郁不散,晶光摇映天风吹。

君不见,峻极亭,火云峍屼摩列星。

峰头丹灶闭积雪,盘古神仙今谁灵。

又不见,朱陵洞,珠帘千尺挂飞蝀。

中有幽人醉石眠,醒时閒把清泉弄。

我来登山兴悠哉,云披雨霁无纤埃。

虚明到处藏仙窟,翛然欲跨青鸾回。

俯仰乾坤同一息,兀立中峰看秋色。

气吞五岳欲凌风,何似神游遍八极。

南岳兜率庵位于烟霞峰南坡,为唐宣宗时任永州刺史的韦宙始建。群峰巍峨,山环水绕,周边摩崖石刻众多。唐代裴说、明代张居正、谭元春等均来此寻幽探胜。谭元春在《游南岳记》中云:“所憩兜率庵,大竹桐如笋皮半脱,泉喧喧静其右,僧引入阁上听泉,晴天雨注,凭轩对天柱峰,峰气静好,可直此一来耳。”

管大勋亦与客人慕名寻胜至此,并作五言排律《午憩兜率庵》:

下山频入山,异境非人间。

竹色千岩秀,松阴一径闲。

曲池流玉斝,丹鼎驻朱颜。

佛殿浮烟里,空门流水湾。

登堂步虚寂,蹑蹬拂斓斑。

杰阁凌霄汉,方亭辟草菅。

昔贤多卜筑,此处足跻攀。

与客同寻胜,闻僧且闭关。

火烧三界易,情洗六根难。

法为因缘净,心从澹泊悭。

达生超上乘,混迹落尘寰。

到处耽清隐,何人悟大还。

樵柯烂白石,旅鬓忆青鬟。

酒熟宁辞醉,诗成未可删。

归途风淅沥,出寺水潺湲。

闻名遐迩的回雁峰,秀居衡阳城南湘江之滨,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享有“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之美誉。文人墨客趋之若鹜,主管文教事业的管大勋焉能错过?他作《回雁峰》两首,其一云:

山尽衡阳过雁稀,天高露冷薄征衣。

江流万里鱼同杳,木落三秋人未归。

陟巘有怀朝赤帝,采芳无处吊湘妃。

可怜潦倒常为客,愁睹寒云海上飞。


首倡“文明奥区”,摹禹碑于石鼓


南岳衡山文明历史悠久长远,博大恢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都与南岳有着联系,炎、黄、尧、舜、禹更是在南岳留有足迹。相传,南岳为华夏观象制历中心,黄帝、颛顼、尧、舜均制历于南岳,然后入主中原,夏禹制“夏历”也在南岳。屈原曾在《远游》中曰:“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祝融戒而还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罗含《湘中记》云:“衡山,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秦汉以后,道教佛教相继传入南岳,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名道高僧。

南岳书院文化独树一帜,唐宋以降,陆续建立起邺侯、文定、甘泉等17处书院;胡安国、胡宏开创的湖湘学派影响深远;还有著名的祝融播火、韩愈开云、朱张唱酬等人文盛事。因此,南岳被誉为“文明奥区”。而最早将“文明”与“奥区”二词合起来赞誉南岳的是管大勋:“夫南方文明奥区,实钟兹岳”。

《尚书·禹贡》云:“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史载,大禹曾到南岳,得黄帝“金简玉字”之治水之策,并刻石高山,铭文记载,是为禹碑,又称岣嵝碑、禹王碑,为中华民族瑰宝。

东汉学者赵晔在《吴越春秋》书中云:“禹登衡山,得金简玉字之书,刻石山之高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亦云:“《山经》谓之岣嵝,为南岳也……禹治洪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南朝宋时的道士徐灵期在《衡山记》中称:“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唐朝,不少文人学者纷纷前来踏勘,连韩愈、刘禹锡都不例外,但都没有找到禹碑。宋人张世南在《游宦纪闻》里记载,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四川学者何致拿着《岳山图》,按图索骥,来到祝融峰下,根据樵夫指引,见到了禹碑。何致拨开覆盖在碑上的苔藓,拓印了两份碑文,并把碑文翻刻到岳麓书院后面的巨石上。300多年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长沙太守潘镒从荒山野岭中把石碑找出来,加以保护。此后,禹碑碑文从岳麓山流传开来,全国至少有20多处复制碑。

管大勋显然对禹碑充满了好奇,他在《南岳山歌》中写道:“岣嵝禹迹揭穹碑,祀典灵祠代修复。”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管大勋把从长沙岳麓山摹下的禹碑碑文拓本翻刻到衡阳石鼓书院一巨石上,巨石呈椭圆状,上圆下平,“有若一独峰兀立”,甚是壮伟。史称“明万历管刻本”。今天,石鼓书院有所谓的“三绝”:有字认不得(禹碑),有书翻不开(石书),有鼓敲不响(石鼓)。在欣赏赞叹之余,你是否会想起400多年前的管大勋?

管大勋多次来到石鼓书院,在武侯祠前,他睹物思人,抚今怀古,有感而作《石鼓书院怀诸葛武侯》诗:

绝代有卧龙,长啸南阳曲。

生丁炎运微,群雄纷角逐。

三顾识帝胄,欢如鱼水逐。

督饷镇临烝,经略始南服。

分荆削吴魏,兴刘定巴蜀。

义旗扬祁山,贼臣胆先戮。

伤哉伊吕俦,王业竟鼎足。

两表出师心,千古仰芳躅。

管大勋任职湖南期间,因“品藻公明,士心悦服”。公元1583年,升广西参政,离任时,衡阳民众建生祠于衡阳学宫,以系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