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少华 通讯员 刘小青
百余亩废弃闲置原公路设施用地通过土地置换、整合、收回等,促成省高速公路集团打造衡阳高速公路物流港;68亩住宅用地依法转换成产业用地,支持企业原地扩能升级,换来新增15亿元产值;破产老厂被改造成历史文化街区,一年不到就接待游客超百万;利用闲置厂房和土地打造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带动全市智能计量产业产值破百亿元……6月19日,省自然资源厅公示全省20个土地盘活增效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候选项目,衡阳贡献了4个候选案例,再次彰显了我市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的系统性成效与示范价值。
近年来,衡阳市创新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134工程”——一套系统智治提效、三项改革破局赋能、四大行动唤醒存量,在“节约集约化用地”的时代考卷上,走出了从“增量依赖”向“存量挖潜”转变的土地利用革新之路。
智治提效,“全生命周期”呵护土地资源
土地管理,重在精准。衡阳的破题密钥,在于以“数字大脑”重塑土地生命轨迹。
打开“衡阳市土地批供管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批而未供数据、已供存量土地数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数据一目了然,如同给城市土地装上“CT扫描仪”。
“过去查地块靠翻档案,现在一图尽览。” 衡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和开发利用科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介绍,这套集成项目的土地报批、土地供应、规划许可、执法检查等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数据的系统,让土地管理实现三大跃升。
报批环节限额管理。系统预设“增存挂钩”预警,对去化周期超标的房地产用地、商业用地实行系统预警限批。2023至2024年,市本级新增建设用地报批5297亩,产业和基础设施用地占比超95%,住宅用地基本实现了无效批地“零增长”。
供地服务环节精准匹配。批而未供土地家底、报批文号、报批土地性质、规划性质、净地情况一图显示,为高效招商引资和土地要素服务提供了坚实基础。
供后监管环节全程跟踪。土地合同信息录入土地批供管系统,根据合同约定开工时间提前实行闲置土地预警,预留闲置土地处置时间。项目用地规划、工程规划资料自动抓取录入系统,分局每月上传项目开工进度影像,实现土地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
在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智治加持下,衡阳的土地监测监管效能大幅提升,对闲置土地提前预警处置,对项目实施在线跟踪监管,大幅提升土地管理效率。2024年,衡阳市处置闲置土地1.6万余亩,处置率居全省第一。
改革赋能,打通节约集约利用“经脉”
改革是破局的关键一招。为破解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旧、技术规程体系更新慢、项目落地服务效率低三大难题,衡阳以“宏观抓体制、中观抓制度、微观抓项目”三项改革,打通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任督二脉”。
2023年,衡阳成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代理国家试点。(下转第二版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