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和平 图/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 斌
“人间朗魄已落尽,此地清光犹未低。”身处快节奏的时代,我等不妨放慢脚步,跟着明代大儒孙应鳌走进南岳,登雄峙南天的祝融峰望月台而立。苍穹之下,一座大山,一轮明月,一个或一群心心相通的人,融入不一样的山水画卷,彻底沉醉在月光下的南岳独特魅力中。
孙应鳌(1527—1584),字山甫,号淮海,贵州清平卫(属今凯里市)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任户科给事中,升刑科右给事中。出补江西按察佥事,一路做到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万历二年(1574)擢大理寺卿,1575年晋礼部右侍郎,管国子监祭酒事,1576年补经筵讲官,1584年升南京工部尚书。卒葬今凯里炉山,赠太子太保,谥文恭。孙应鳌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孙应鳌著有《学孔精舍诗钞》《学孔精舍汇稿》《淮海易读》《教秦语录》《教秦总录》《教秦绪言》《春秋节要》《左粹题评》《四书近语》《律吕分解发明》等10多种,计60多卷。
孙应鳌擅长诗文,与当时权相张居正、文坛巨擘王世贞等人相互唱和。明“嘉靖八才子”之一的任瀚称其诗“如七十二君封泰山,望见沧海有无中,蜃气楼阁,盘薄烟霏,景光万状,便倏然起灵霞外之思。”
孙应鳌历官北京、江西、陕西、四川和湖广等地,足迹遍布当时的近半个中国。嘉靖三十八年(1559),33岁的孙应鳌任满回京述职,途经心仪已久的南岳衡山,顺道看望时任衡山县令的叔父孙褒。
孙应鳌旅衡期间,祭南岳庙,谒朱张祠,登祝融峰,邂逅日月星辰与云展云舒,创作了《谒南岳庙祭神三章》《游兜率宫》《望日台》《望月台》《南岳道中》《青玉坛》《谒朱张祠》等多篇诗文,赞美衡山巍峨辽阔、幽谷林泉、云霞烟霭和先贤圣哲。
《谒南岳庙祭神三章》
一
精意严兮叶宁,德盛昭兮式听。舞云门兮楚伶,礼乐备兮广庭。
实沉光兮中星,温风纯兮赤灵。神之来兮山青,蔼都房兮芳馨。
二
昭顺乐兮布舒,和神威灵兮南陆。图奸纷乱兮四海,嗟乞灵腃兮民望。
多羌遮几兮翳舞,歌奠宝鼎兮永不磨。处高明兮百礼加,玉帛陈兮纷列牺。
三
朱露咽兮斓斑,礼卒度兮意闲。云飘扬兮满山,神穆穆兮欲还。
神不言兮中间,恍惚见兮和颜。望神驭兮谁扳,耿湘流兮潺潺。
《游兜率宫》
孤界抗长晖,净缘惧幽甸。路绝径仍通,流芳突舒显。
山际万木岩,岩端一楼见。岂不畏诘屈,偶此脱浮恋。
华风起丰茸,层岭发葱菁。耳目信辅映,物外复谁擅。
振衣千古豪,历落回英盼。
《南岳道中》
怀山夙昔志,兹行方悠哉。逍遥入长林,洽洽谷风来。
旌旗恋真境,肿牒转曲限。松深俨行列,泉响相好回。
南岳方广寺有纪念宋代两位大理学家朱熹和张栻的二贤祠,亦称“朱张祠”,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朱张会讲”“朱张霁雪”和《南岳唱酬集》是他们留给南岳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为理学大家的孙应鳌慕名而至,祭拜两位先贤,挥毫写下《谒朱张祠》:
方广潆洄鸟道攒,莲花洞里秘奇观。
先贤曾设春风榻,佳句犹悬白雪坛。
正学千秋昭日月,斯文万里聚衣冠。
堂开嘉会瞻依在,翘首清光北斗寒。
游南岳,最浪漫的事是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寻幽探胜,一起祈福求寿,一起山盟海誓,一起追日、观星、揽月。在孙应鳌看来,衡山的日出美得无法用言语形容。清晨,太阳从天边慢慢升起,万色层晖,浮天元气,让人壮怀激烈、流连忘返,至极治愈。他在《望日台》诗中写道:
天鸡初鸣海乌泣,翔阳弭节八龙集。
扶桑既登始将行,攒衣起向悬崖立。
沧波万里惊涛急,咫尺空蒙如可挹。
映处重渊云锦鲜,望来大壑瑶华湿。
是时羽鳞咸伏蛰,空山冻肃寒风袭。
广远初看荡漾开,扶摇尚觉升腾涩。
倏尔飚轮吐爚煜,烟云飞散嗟何及?
诸方连彩孤曜流,万色层晖满空入。
浮天元气转敛翕,壮怀尽向奇观释。
会飞东极狎群仙,合璧精荧一吞吸。
送走日月同辉的奇观,晚风乍起。入夜的衡山之巅,彩色的月华闪耀在山顶,将一切都染上了一层神秘而美妙的色彩。仰望浩瀚星空,朗朗乾坤月光下的南岳更显神奇瑰丽、风姿绰约。俯瞰翠微峦屿,万家灯火闪烁点缀着深沉的夜幕,平添了几分温暖和神秘。
那一夜,孙应鳌登上祝融殿西边高耸的青岩望月台,环顾四野,天风浩荡,月光如水,星汉灿烂,较在平地上别有一番意蕴。月光下的衡岳群峰绵延不绝,庄严、肃穆,色彩柔和而富有层次感,山色与月色交织出一幅美丽的画卷。远处的云海,在月色的笼罩下,如轻纱般飘动,给人一种置身仙境的感觉。他知道,这是衡山特意为他安排的仪式。顿时文思泉涌,放声朗吟《望月台》诗:
望月台古云雾栖,灵图秀发祝融西。
人间朗魄已落尽,此地清光犹未低。
我闻佳境特凝眺,雾散云开歘幽妙。
虚明夜色荡初晴,错落霁华浮晚照。
晚照亭亭月渐中,南山桂发映寒丛。
碧流冰壑阴平布,素展星河影乍空。
春风微微琪草茁,缥缈湘灵来鼓瑟。
望而不见起长叹,欲赋青峰转愁失。
浮杯几席洞庭涯,海外三山不可期。
坐惜凋年怜急景,惟应明月最相知。
全诗写出了祝融峰虚明夜色的幽妙境界:月光下的衡山,群峰肃立,几多优雅,几多幽森,几多柔静,几多迷蒙,几多妩媚,几多浪漫,即使月亮西沉,这里也留有它的余晖,朦胧而含蓄,如梦似幻。自己的满腹心事,似乎只有这一轮衡山明月最懂。
要告慰孙老先生的是,460多年后的月球上终于有了衡山的名字!2021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了中国提议在嫦娥五号着陆点附近的8个月球地貌的命名申请。着陆点附近5个环形坑命名为:裴秀、沈括、刘徽、宋应星和徐光启;两座山脉命名为:华山和衡山(Mons Heng)。
祝融峰下的青玉坛,是道家第二十四洞天福地,名列南岳风光“八绝”。是一座天然石峰,凸出悬崖绝壁之上,石上平坦,可容坐数十人。巨石上另有两块小石垒在上面,一石如坐,一石如蹲,俗称此二石为“试心石”。从上观之,状如神龟,朝向祝融,寓意“金龟朝圣”。坛侧用一块约一米长的石板搭成小桥,与山体相连,即为“会仙桥”。立于桥上,四面云烟渺渺,下临万丈深渊,令人胆战心惊。传说过桥去到青玉坛即可会到神仙,自古以来游人必寻访之。相传东汉时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自天目山至南岳,谒青玉坛、光天坛,礼融君祠。孙应鳌身临其境,赋诗《青玉坛》:
奥区一味游,遂与烟霞偶。心迹两寂寞,身世复何有?
桥危仅累足,景绝自挥手。居然顽似鄙,攀萝坐上头。
“衡阳雁”,亦成为孙应鳌诗文中的意象和思乡的寄托。他曾作《归雁》诗云:
东风袅袅雨霏霏,家近衡州音信稀。
客身不及衡阳雁,一度春来一度归。
首句描述了一幅春日景象,袅袅东风、霏霏微雨景象,令人感觉清新怡人;次句刻画出孤寂难耐的状态。传说鸿雁飞到衡阳便止步不前。而此时的他身在宦途,受到各种羁绊,归乡无期,于是便叹息自己不如那些大雁自由,难以“一度春来一度归”,只能在异乡孑然一身。字里行间满溢思乡之情。
烛照古今的孙应鳌,与当时权相张居正、文坛巨擘王世贞等人相互唱和。他们对宦游南岳衡山的经历,尤其是那一缕衡山明月,都有着美好温馨的回忆。孙应鳌尝作《太岳先生为予谈衡山之胜,因示登游诸作》诗:
见说高峰迥不群,游仙特礼祝融君。
远从千里浮湘浦,独立孤峰辨禹文。
紫盖璚云时缥缈,朱陵瑶草正氤氲。
诗篇一一思玄兴,何得相随坐日曛?
“太岳”是张居正的号,读该诗可知其曾与孙应鳌谈及衡山形胜,孙应鳌遂拣出其登游衡山多篇旧作回赠,并为兹事专门题诗一首,足见衡山在两位大咖心中的地位。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在南岳和它美丽相遇,体验与感受会绝对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