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凌
衡阳,正式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这是衡阳立足自身深厚积淀,面向未来发展作出的重要抉择。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梳理与肯定,更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一步。通过申报,我们看到衡阳唤醒历史记忆、激活文化基因、赋能城市发展的清晰路径。
深厚禀赋,筑牢名城申报根基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源于衡阳不可替代的资源禀赋与历史地位。
山水人文交融铸就独特标识。最显著的标识无疑是南岳衡山,它不仅是自然瑰宝,更承载着绵延不息的火文化信仰,包括延续千年的南岳庙会、祝融圣火采集仪式等,深刻塑造了城市的精神内核。同时,湘江蒸水,雁城之名,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象,成为衡阳最鲜明的文化符号。
书院文明传承彰显文教高地。石鼓书院作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唐代李宽在此结庐读书,开石鼓讲学先河;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亲临石鼓书院讲学论道,传播理学思想,极大提升了书院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力,其崇文重教、经世致用的精神,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衡阳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力,为申报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历史遗存丰富述说城市故事。廻雁峰的动人传说,东洲岛的诗意栖居,蔡伦造纸的古老智慧,再到衡阳鱼粉等特色美食承载的烟火气息,以及遍布城乡的丰富非遗项目,例如祁东渔鼓、衡南七巧龙、南岳庙会等,共同构成了衡阳鲜活、立体、多层次的历史文化叙事体系。这些有形无形的遗产,是衡阳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坚实的物质与精神基础。
价值驱动,力促名城创建实践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衡阳而言,意义远超获得一项荣誉。
文化赋能打造IP。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也是对衡阳文化特质的系统梳理与深度认同的过程。从火文化、大雁文化、船山文化、抗战文化,再到“衡阳群众”展现的现代文明风尚,这些独具魅力的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雁城文化”的鲜明IP,系统提炼并彰显这一文化内核,不仅是申报工作成败的关键,更能为衡阳未来发展注入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撑。
产业联动延伸链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极具含金量的文旅品牌,成功申报将显著提升衡阳在全国文化旅游格局中的辨识度与吸引力。它能有效整合南岳衡山、石鼓书院、工业遗存、非遗技艺、特色美食等分散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旅产品体系,为衡阳文旅产业注入强大而持续的发展动力。
引领品质提升发展。申报并不是将城市凝固于历史,而是推动其在保护中实现更高品质的发展。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始终将保护历史格局、传统风貌与现代城市功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紧密结合。例如,保护中山南北路等历史街区的传统肌理,更加注重历史元素的融入与地域特色的彰显,从而在旧城更新、新区建设中,打造出既富有历史韵味,又充满现代活力的高品质城市空间,让市民共享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红利。
务实前行,确保申名实至名归
申报是起点,成功命名是阶段性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历史文化真正融入城市肌理,惠及长远。
保护为先,构建守护网络。突破单体保护思维,建立覆盖历史城区整体格局、风貌以及相关联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系统性保护体系。(下转第二版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