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和平
屈大均(1630-1696),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莱圃,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爱国学者、思想家,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
屈大均有过从弃儒入佛到弃佛归儒的心路历程,前半生致力于反清复明运动,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成功之孙郑克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携家眷归番禺,终不复出,著述讲学,移志于对广东文献、方物、掌故的收集和编纂。其气节、其风骨完全可以和同时代的衡阳王夫之相媲美。
屈大均为言志,弃传统的“岭南”称谓而不用,采用“广东”作书名,著有《广东文集》《广东文选》《广东新语》等作品。其中,《广东新语》一书被誉为广东百科全书。他是岭南文化一座不折不扣的高山!
“帆随南岳转,雁背碧湘飞。”顺治十三年(1656)正月,人们还沉浸在新春佳节的喜庆中,屈大均毅然走出广东,踏上云游四海的旅途,收获独有的美好。
从他跨山越海的足迹里,从他写下的诗句词章里,不难看出他内心深处的热辣滚烫,以及家国情怀。千古衡阳用一场小雨,欢迎他这位文坛巨匠。他满心欢喜接纳,并写下《人日衡阳道中》诗:
人日雪霏霏,孤舟上翠微。
帆随南岳转,雁背碧湘飞。
知己惟长剑,还家复短衣。
猿声如送客,薄暮更依依。
“人日”即正月初七日,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间把这天叫作“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
面对南岳这座铨德钧物的天下名山,唯有匍匐!
屈大均一生中多次行经衡岳之地,无论是在行进的湘江舟中吟哦潇湘八景,仰望巍峨辽阔的南岳,还是攀爬探寻某一处胜迹,他都是流连忘返,百转千回,不忍离去。
“湘江东下连潇水,九绕衡山千里长。”又是一个秋天,屈大均端坐一叶扁舟,踏歌而来。一路上山峦叠翠,晴岚烟霭,欢快的湘江波光潋滟,深沉的林海摇曳多姿,是那样的动人心魄;聆听大自然的奇妙乐章,聆听石鼓书院的朗朗书声,感受平沙落雁的造化,体味一路上的湘风楚韵。
《湘江舟中 其一》
湘江东下连潇水,九绕衡山千里长。
夹岸萧萧枫叶落,秋来谁忍过潇湘?
《湘江舟中 其二》
潇水萦回落九嶷,水清斑竹映枝枝。
舟随七十二峰转,泪落湘江人不知。
《江上望南岳 其一》
大江南北分云梦,七十名峰压水低。
九向潇湘还九背,随波直至洞庭西。
此诗描绘了大江与南岳的壮丽景象,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自然界的雄伟与壮阔。通过对大江、云梦、名峰、潇湘、洞庭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宇宙的哲学思考。
《江上望南岳 其二》
五峰雪作九江水,回雁晴连岳麓云。
未到朱陵仙洞口,钟声已隔碧湘闻。
面对这座神奇的大山,怎一个“望”字了得?屈大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凤凰回望,“望”穿了古今,“望”出了高远,“望”出了意境——
《望岳 其一》
千里潇湘带岳长,芙蓉九面郁相望。
五峰苍翠连云梦,一水奔飞下石梁。
欲访禹书登岣嵝,兼观海日出扶桑。
水帘洞里通浮峤,便逐仙人返故乡。
《望岳 其二》
朱鸟天边配五峰,湖湘倒映翠芙蓉。
白云冉冉香炉出,古洞阴阴玉简封。
一气衡阳生帝子,十年南极见飞龙。
遗宫缥缈无寻处,日暮空闻岳麓钟。
《望桂宫 其一》
秀丽湖湘地,神灵岣嵝峰。
夏王刑白马,南岳降真龙。
日月三年辟,风云万国从。
峨峨朱邸在,还见剪桐封。
《望桂宫 其二》
缥缈灵光殿,云开紫翠重。
遥瞻天子气,正绕祝融峰。
南狩过炎海,中兴在亢龙。
衡湘诸父老,血胤忆神宗。
《望桂宫 其三》
我后生南岳,神兵扫北畿。
威灵群帝接,光耀八龙飞。
紫盖留金殿,朱陵望玉旗。
几时从大隗,还驾五云归?
穿越历史烟云,聆听山水回响。在屈大均的心中,南岳不但是上古帝都,更是江山社稷的象征。当然是“遥瞻天子气,正绕祝融峰。”当然是“威灵群帝接,光耀八龙飞”。
巍巍衡山,高峰七二,直插云天,难以逾越,唯有攀登。终于来到这座大山的怀抱,屈大均无法抑制内心的喜悦。他首先来到南岳大庙,祭拜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作有:
《岳庙 其一》
肃肃朱陵庙,怀柔忆我皇。
乾坤归火德,日月起南方。
秩礼遵虞典,斋心启夏王。
千秋巡狩迹,想像辟鸿荒。
《岳庙 其二》
先皇钟鼓在,肃穆百神朝。
凤管流清殿,霓旌卷碧霄。
坤舆虽北陷,天柱尚南标。
维岳司休命,无疆锡帝尧。
南岳庙供奉的神灵炎帝也被称为“朱陵大帝”。炎黄精神就是华夏精神,从这些诗句里,不难看出他内心深处华夏正统的血性,以及浓浓的家国情怀。
“峰峰朝赤帝,树树带衡阳。”登临衡山之上,又是一道别样的风景,一种别样的心境。他用一组气势磅礴的《南岳》诗,描绘了衡山的豪迈,让我等见证了它的历史,它的突兀,它的俊秀,它的逶迤,它的奇险,它的温柔,甚至它的呼啸。
《南岳 其一》
峰绕祝融尊,湖湘映岳门。
香炉云梦气,瀑布洞庭源。
雨霁分秋色,林开见晓暾。
青苍一千里,望似阵云屯。
《南岳 其二》
伊昔洪荒世,衡山佐禹功。
巨灵分一掌,明德继重瞳。
岣嵝悬神碣,莲花落古宫。
千秋金简气,龙虎郁无穷。
千百年来,大禹精神和大禹碑已成为南岳的一个“独特存在”。
《南岳 其三》
烈气流珠海,真形隐玉壶。
云霞相变化,日月自虚无。
紫盖削千仞,朱天开一隅。
飘飘鸾鹤上,高揖列仙儒。
《南岳 其四》
山随湘水长,转转向清湘。
九面芙蓉翠,中天紫盖张。
峰峰朝赤帝,树树带衡阳。
万古香炉气,氤氲桂邸旁。
屈大均在山上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清晨,他站在衡山之巅,望着那轮初升的太阳,怀古抚今,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与敬畏。他在《南岳顶观日》诗中写道:
中宵登岳望,阊阖赤霞边。
光彩频迎日,空蒙不见天。
苍梧龙驭失,紫盖凤楼迁。
万古湘累泪,东皇太乙前。
这不仅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日出云海间,仿佛看到了生命的起源与终结。
李泌李邺侯是隐居在南岳12年之久的大唐“山中宰相”,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辅佐三代君王,在朝政和山林之间几进几出,可谓潇洒豪情一丈夫。他一生都在诠释“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十六字所蕴含之精义。屈大均慕名而至《烟霞峰寻李邺侯故居》:
中峰多翠微,隐者旧光辉。
日月开黄石,风云绕白衣。
书台春木秀,啸馆暮烟霏。
今日瞻灵武,何人扈六飞。
“五年游五岳,三度下三湘。”这是他多次出入湖湘大地的写照。他的《浮湘》组诗,尤其情怀馨烈,意蕴芬芳,是对沿途风光的礼赞,特别是对衡岳的致敬。
《浮湘》之一
五年游五岳,三度下三湘。
今夕衡阳宿,依然风露凉。
钟愁回雁落,歌爱采菱长。
木叶萧萧下,如何客异乡?
《浮湘》之二
湘水清且浅,粼粼白石分。
青浮南岳影,红折暮天纹。
九面芙蓉绕,中流兰杜薰。
溪边渔父好,竟夕棹歌闻。
《浮湘》之三
不断湘江岸,青青兰竹丛。
泪痕光晓露,哀响乱秋风。
岳与千帆转,天归一镜空。
明朝洞庭上,萧瑟对丹枫。
《浮湘》之四
水凉朝有气,日出渐成烟。
林寂鸟多语,山深人亦田。
岳痕青出岸,波影绿摇天。
清绝湖南地,浮湘自可怜。
《浮湘》之五
岳云青不断,湘水与之长。
湘至湘阴尽,沿洄殊未央。
鹧鸪催客起,斑竹拂船凉。
山髻时明灭,林烟一带苍。
《浮湘》之六
两日随兰桨,青青紫盖峰。
五峰江倒映,水底尽芙蓉。
苍翠楚天好,微茫湖口重。
洲边采香草,湘女暮相从。
衡阳,作为千古雁城,文化底蕴犹如一部皇皇大曲,金声玉振。回雁峰虽然海拔不高,却是南岳72峰之首。无数文人骚客为之挥毫泼墨,屈大均舟行湘江,作《望回雁峰》诗:
峰势如回雁,高高出楚天。
云含衡岳雪,树带碧湘烟。
异日藏神剑,今宵系画船。
乾坤犹震荡,未可挟飞仙。
即使是身在异地他乡,衡阳以及其意象“衡阳雁”,依然让屈大均牵肠挂肚。一首《天边》就是明证:
天边明月迥含霜,夜夜哀笳怨望乡。
一片愁心与鸿雁,秋风吹不到衡阳。
这是一首游历边塞之作,全诗意境浑成,含蕴不尽,风格沉郁苍凉。诗的大意是:天边遥远的皓月洒下霜雪般的清光,夜夜军营哀怨的胡笳倾吐望乡愁肠;我想把满怀愁绪寄托给南飞的鸿雁,只怕鸿雁不能够随着秋风飞过衡阳。他将愁绪寄托给南飞的鸿雁,鸿雁却去不了他的家乡广东番禺,体现了他思乡情切,愁心难解。
作为明末清初一位绝对诗坛巨擘,屈大均有关南岳衡山和衡阳的篇章,即使是本土的文人学者,也大多无法企及。如他在《万安县道中》写道:“已见鹧鸪来大庾,更闻鸿雁自衡阳。”还在《虎门观海作》诗中写道:“祝融在阴墟,天池正相向。天命南海帝,来从南岳上。”
……
囿于篇幅,请原谅,笔者无法一一呈献给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