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刘著章 统筹/龙 青 文/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建军 通讯员 谢 睿 胡馨予 图/蒸湘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从城市核心商圈的暖“新”驿站,到乡村田野的自来水管网建设;从星海湾小区物业纠纷的调解现场,到衡钢559项目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这些鲜活场景,正是蒸湘区扎实推进“办好民生实事、做优特色品牌”工作的生动注脚。
今年以来,蒸湘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专题部署推进“办好民生实事、做优特色品牌”专项行动。明确由19位区级领导牵头负责54个重点项目,以“五区五业”筑基、“五邻工作法”润心、“城市合伙人”聚力,书写了一份有温度、有厚度、有亮度的民生答卷。
聚力提效能:夯实发展根基,激发区域活力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蒸湘区坚持把提升发展效能作为办好民生实事的前提,围绕“五区五业”战略目标,精准施策、系统发力,在产业转型、企业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打出组合拳,为民生改善提供坚实支撑。
蒸湘区锚定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先行区、生态宜居示范区、社会治理样板区的“五区”目标,聚焦钢铁、汽车、文旅、数字经济、现代农业“五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升链。
作为区域工业“压舱石”的衡钢集团,其559重点技改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三大主机制造合同和工程设计合同已全部签订,场地土石方工程顺利完工,标志着这一关乎区域工业未来的重要项目迈入了建设快车道。
与此同时,该区的招商引资步伐持续加快,成功与江苏森联等优质企业达成合作框架协议,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注入新动能。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蒸湘区大力培育“首店经济”,激活城市消费新引擎。南华里商业街区成为首店集聚地,分子跳动、甜蜜泰迪等10余家品牌首店相继落户,不仅丰富了市民消费选择,更提升了区域商业品质与吸引力,成为年轻人打卡消费的新地标。
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动力,蒸湘区以雨母山镇成功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为契机,指导辖区龙头企业金雁公司获得国家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证,实现全市该领域“零的突破”,为打造绿色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树立了新标杆。
同时,蒸湘区还认识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该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动村集体经济向好向上发展。联合街道北塘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物业经济,年收入达110万元;呆鹰岭镇土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4.3万元、蒸湘街道松亭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9.4万元。集体经济的壮大,不仅增强了村级组织的服务能力,也为村民分红、公益事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蒸湘区整合10余个部门的300余项高频事项,编制出台《政企服务事项清单》,推动政务服务由“被动受理”向“主动供给”转变。在杨柳汽车4S店销售街区试点推出首批47项高频政务服务,企业办事“就近办、一次办”成为现实,预计年内可减少企业跑动次数50%以上,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在产业空间优化上,蒸湘区持续推进呆鹰岭中小园区“腾笼换鸟”工程,淘汰落后产能,引入高成长性企业,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园区发展焕发新生机,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了优质载体。
此外,面对开发区管理体制深层次改革任务,蒸湘区坚决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有序推进人员转隶、机构更名、事务承接等工作,确保改革平稳过渡、职能无缝衔接。同时,针对基层治理中的“插花地”等历史遗留问题,组织专班深入调研,全面梳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需求,为构建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聚力惠民生: 回应群众期盼,打造幸福样本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蒸湘区始终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聚焦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基层发展等关键领域,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物业管理是城市基层治理的“老大难”。蒸湘区直面问题,制定出台《蒸湘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办法》,建立专业调解队伍,深入星海湾、伴山公馆等矛盾突出小区开展巡社区带小区巡察,通过现场办公、多方协商、依法调解等方式,化解物业纠纷,有效维护了小区和谐稳定。
在基层治理模式上,蒸湘区积极探索“城市合伙人”“商圈和事佬”新路径。通过举办第一季“城市合伙人”见面会,向9家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企业和组织授牌,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共治的治理新格局。
在万达广场、融冠乐街等核心商圈,精心打造暖“新”友好街区和暖“新”驿站,为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饮水、充电等暖心服务。
更令人称道的是,全区成立首个外卖骑手临时党支部,鼓励外卖骑手在送餐途中化身“食安吹哨员”,及时发现并上报食品安全隐患,相关经验做法获省委、市委社会工作部高度肯定并向全省推介。
此外,“五邻”工作法(党建聚邻、恳谈睦邻、联户近邻、服务暖邻、文化润邻)在社区广泛推广,通过构建“邻里共同体”,有效激发居民自治活力,相关经验被央视新闻频道、中宣部《党建》网、省级媒体《红星云》宣传报道,成为基层治理的“蒸湘样板”。
针对灵活就业供需匹配难、信息滞后等痛点,蒸湘区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模式,建成1个区级人力资源(零工)市场和5个社区零工驿站,覆盖主城区及城郊重点区域。区级市场配备智能招聘系统、直播带岗设备,5个驿站则嵌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人员密集的公园,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一站式”服务。
养老问题牵动千家万户。蒸湘区积极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新建3个社区长者食堂和老年助餐点,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享受便捷服务。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吃饭难”问题,更搭建了邻里交流、情感慰藉的平台。
饮水安全关乎百姓健康。雨母山镇长期受制于供水不足问题,今年,蒸湘区全力推进自来水通水工程,8月上旬雨母山镇自来水通水项目顺利完工并通水,彻底解决了当地8000余名群众“用水难”问题。这一项目的落地,切实回应了当地群众对优质用水的期盼,让民生福祉看得见、摸得着。
值得一提的是,蒸湘区还在垃圾分类工作上先行先试,打造红湘北路、常胜西路两条垃圾分类样板路,通过宣传引导、设施完善、监督激励等措施,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全域推广”的跨越,城市环境品质显著提升。
聚力强组织: 锻造过硬队伍,培育优良作风
办好民生实事、做优特色品牌,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蒸湘区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根本保障,以严实作风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正风肃纪净化生态。区纪委监委聚焦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深入开展集中整治。针对案件暴露出的村级债务管理、惠民惠农补贴发放等系统性风险,推动建立完善制度17项,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应。
建强队伍激发活力。蒸湘区大力实施年轻干部“强基提能”工程,通过召开年轻干部小论坛、座谈会等,安排12名年轻干部到重点项目、基层一线跟班锻炼,提升实战能力。创新开展年轻干部“进社区、共治理”活动,全体培养对象主动到居住地或联点社区报到,参与解决小区停车难、环境整治等具体问题,在服务群众中锤炼作风、增长才干。
同时,聚焦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开办“先锋课堂”,筹备全区办公室系统“三服务”(服务发展、服务决策、服务落实)培训班,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办公室队伍,为全区高效运转提供坚强支撑。
从产业发展的“硬支撑”,到民生改善的“软服务”;从治理创新的“巧机制”,到作风建设的“严要求”,蒸湘区以“办好民生实事、做优特色品牌”为总抓手,将发展的“大蓝图”细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小目标”。
这一系列举措的背后,是蒸湘区委、区政府“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坚定承诺,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蒸湘区委书记曾梦龙表示,下一步,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将以实干作答、以真情回应,持续书写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民生答卷,让这片热土上的每位居民都能共享发展成果,共创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