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培育“花朵”的优质土壤

爱是培育“花朵”的优质土壤
——记全国模范教师周翔
周翔指导学生。


■李孟翔

25年如一日,每天清晨早到、深夜晚归,曾累倒在讲台却拒绝探望,被学生亲切称为“翔爸”,他就是全国模范教师——衡阳市衡钢中学教师周翔。


廿五载坚守,多重角色演绎教育初心


2025年4月29日,周翔在发现班级骨干学生违纪后彻夜反思教育策略。次日清晨,他强撑病体与学生深度谈心时突发晕厥,送医确诊为过度劳累所致——这不过是他25年教育生涯中一个寻常却又动人的片段。

48岁的周翔,现任衡钢中学教务处副主任、高三历史教师兼班主任。从教25年来,他曾同时担任班主任、历史教师、年级组长、学生处干事和教务处副主任等多个岗位。在旁人眼中,这是难以想象的“超负荷”,但于他而言,却是教育初心的自然展现。

“负荷的重量会沉淀为专业的高度,而时间的深度必将孕育人的厚度。”周翔这样总结自己的多重角色实践。6年间,他每天午间12:30进行宿舍巡查,夜间22:00准时查寝,24:00以后回家成为常态。那些被星光镌刻的时光年轮,默默堆砌成学生迈向学术殿堂的坚实阶梯。他所带班级历史学业水平合格率连续6年达到100%,高91班还荣获“衡阳市优秀班集体”称号。


教学相长,创新理念引领课堂革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2017年担任学校文科带头人及历史备课组长以来,周翔将这句古训奉为圭臬。

他大力倡导并深度实践“问学”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链驱动课堂,将“思维权”“演练权”“总结权”“表达权”充分下放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向灌输的知识权威,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度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促进者。这一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历史课不再是枯燥的年代记忆,而是充满思辨与共鸣的人文场域。

2017—2021年间,他的《辛亥革命》《启蒙运动》《鸦片战争》等课例及课件在省、市级教学评比中荣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1项。2017年,他获得衡阳市“教学质量突出贡献奖”;2018年被评为首届“衡阳名师”金牌团队教师。

他主持省级课题《情绪价值赋能:智能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该课题立项申请经反复修改12稿,体现了他对科研的严谨态度。此外,他在《新湘评论》等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教辅资料3册。在他看来,真正的教育者“既要做实践的深耕者,也要做思想的播种人”。

在分层施教方面,周翔尤其注重精准把握学情,关注个体差异。他曾细致分析当年衡阳市文科考得最好的罗雅如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特点,团结各科任课教师为其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包括单独设置作业、课后针对性辅导等,最终帮助她在高考中脱颖而出,顺利考入北京大学。


爱心润泽,爱是培育“花朵”的优质土壤


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事班主任工作25年来,周翔始终以“爱与责任”为教育底色,将学生视作成长路上的同行者与守护者。他坚信“每个学生都值得被温柔以待”。学生小李性格极其内向,不愿与同学交流,甚至多次流露出极端情绪。周翔没有退缩,而是从细节处搭建信任的桥梁:每次交流前反复斟酌语气,用温和的眼神、柔缓的语速传递尊重;多次与家长深谈,帮他们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联合科任老师组建帮扶小组,确保对他的关注无死角。在长期的陪伴中,周翔发现小李对房屋建筑的绘画有特殊天赋,于是建议家长为他报美术特长班。最终,小李凭借扎实的美术功底考入湖南理工学院。如今已毕业的小李每逢节日总会打来电话,那句急切又温暖的“老师,我想回来看您”,常常让周翔眼眶湿润。

在周翔老师的教育生涯中,“一切为了学生”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与担当。当得知学生吴冰(化名)与家人关系紧张,甚至多次出现离家出走的情况时,他的心便紧紧地和这个家庭拴在了一起。他的手机从不关机,无论是夜深人静的午夜,还是大雨滂沱的凌晨,只要电话铃声响起,他总是毫不犹豫地起身,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他穿梭在街头巷尾,耐心寻找那个迷茫的身影;他一次次地与孩子促膝长谈,打开其心结;也与家长深度沟通,指导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在周翔老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下,吴冰同学逐渐走出了叛逆的漩涡,理解了父母的艰辛,家庭的氛围重归和睦。

甘为孺子育桃李,不惧霜花两鬓白。“让每一个孩子遇见更优秀的自己”,这是周翔踏上讲台那一刻的庄严承诺,也是他25年教育生涯的真实写照。尽管获得过“全国模范教师”“省级领军人才(C类)”“衡阳市第二届优秀专家人才”“衡阳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诸多荣誉,但他对此看得很淡。他说:“教育工作者的收获不是获得多少荣誉,而是改变和成就了多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