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滚地龙

大和滚地龙

大和滚地龙,又名涌神龙、滚神龙、芋子龙、伏地鳖,流传耒阳北乡(即大和、雅江一带)。据大和圩乡芳冲村蒋氏族谱记载:1468年,芳冲祖先从江西迁徙耒阳。某晚,芳冲祖先蒋思达夜托一梦,梦中一对神龙从天而降至村前大坪,长数丈,滚地而舞,所滚之处地陷成坑,一时电闪雷鸣,天降甘霖。芳冲湾及周边几十村落大小龙坑顿时蓄满甘泉,竟成几十处池塘。蒋思达醒来,忽听更夫报喜:村里昨晚子时新添男丁一对、女童一双,天上惊雷一声,两道闪电从东方跃入正厅,满堂生辉,正是托梦之时。祖宗随即敲锣集众于大厅,众人一致认为上天佑芳冲,特派神龙相助。所赐几十口池塘皆投放鱼苗,又将梦中所见神龙模样扎出来,确定为滚地龙。

滚地龙龙形巨大粗犷,分龙公、龙母、龙子、龙女四条,龙公与龙母为七人组成,龙子龙女为五人组成。其中还包括两条由十人组成的中华龙,一条由101名妇女组成的游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一般为七节(即龙头、龙尾各一节,中间五节),也有五节、九节者。

大和滚地龙始于明朝,已经传承四百余年。滚龙的内容和程序均为口传心授,并无详细考证史料。舞“滚地龙”含有祈祷、祝福的意思。每年正月择定吉日,举行隆重的“出灯”仪式。在一派庄严肃穆的鼓乐声中,将旧年供奉在祖先神龛上龙头取下,与龙骨、龙被、龙尾一起放置在大禾坪上缝合,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祭拜天地,请先祖保佑合村(合姓)吉祥如意,烧化纸烛香箔,三叩九拜,再在鼓乐陪伴下绕村一周,然后就到各村各地舞龙。龙灯每到一处,户主要备香、燃放鞭炮迎接,闹完元宵就收灯,要举行“收灯”仪式,将龙头安放在神龛上。舞“滚地龙”需要一个较大的场地,四角竖一灯牌,观众站在灯牌之外,一般是舞双龙,分雌雄,即分为金龙、青龙;也有舞四龙、六龙的;同时还有布龙、草龙、纸龙相伴。

滚地龙的舞蹈粗犷、威武,大起大落,有数十套动作,如滚四门、抢珠、戏珠、窜圈、下海底、望明月、晒翅等,可惜流传至今已经不多了。每一套大动作分为若干小动作,套与套之间略有间歇。全套动作气势磅礴,具有龙之神韵、狮之威武、虎之凶猛、象之稳健,可谓关东大汉抱铜琵琶弹“大江东去”,故又有“蛮龙”之称。

项目保护单位为耒阳市大和圩芳冲村村民委员会,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蒋传华。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境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