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手术镜破局

无线手术镜破局
——大井集团为国产内窥镜装上“中国芯”


人工智能4K无线内窥镜摄像系统。


大井集团国内外合作记录墙。


团队建设成果展示墙。


认证证书墙。


大井医疗新办公楼规划效果图。


■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小山  通讯员  廖承雄  唐  菲


【编者按】


   国产高端医疗设备替代进口的浪潮下,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正快速崛起。坐落在衡阳高新区科学城片区的大井集团,其自主研发的无线极清内窥镜摄像系统,打破了传统有线设备的束缚,以200克超轻手柄实现4K极清影像无线传输,正在手术室、急诊室甚至救护车上开辟全新应用场景。

   日前,衡阳某医院的手术室里,一台特殊的前列腺切除手术正在紧张进行。与传统手术不同的是,主刀医生手中的内窥镜摄像头没有任何线缆连接,所有高清影像数据实时传输到显示屏上。

“没有线的束缚,操作灵活多了,特别适合我们基层医院的空间条件。”参与手术的医生这样评价手中这款新设备——湖南大井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无线极清内窥镜摄像系统。

这正是中国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浪潮中的一个缩影。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一场围绕“卡脖子”技术的突围战已经打响。


     无线革命:从有线束缚到自由拍摄


传统的内窥镜摄像系统需要连接多条线缆,包括电源线、视频传输线、光源线等,不仅重量大、操作不便,还存在手术中绊倒医护人员的风险。大井医疗开发的无线内窥镜摄像手柄仅重200克,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了4K极清画面的实时传输,续航能力可满足长时间手术需求。

“我们的系统采用了自研的图像处理算法和传输技术,确保无线传输下的画面稳定性和实时性。”大井医疗研发总监何松涛介绍。他曾在奥林巴斯中国内窥镜影像工作站担任软件开发负责人,深耕行业十余年。

这款产品已获得湖南省药监局颁发的注册证(湘械注准:20222061987),标志着其正式获准投入临床使用。


百亿市场:国产企业的黄金机遇


内窥镜市场空间令人瞩目。据统计,全球内窥镜市场规模超过400亿美元,中国市场约600亿元人民币,且保持高速增长。然而,这个市场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

政策东风正在改变市场格局。2022年以来,湖南、安徽等多省财政部门发布通知,要求公立医疗机构未经批准不得采购进口产品,为国产设备企业打开了大门。

“国内有3.68万家医疗卫生机构,但基层医院开展消化内窥镜技术的比例不到30%,远低于日本93%的水平,市场潜力巨大。”大井医疗副总经理龙章成表示。

资本市场已经闻风而动。阿里、红杉、IDG、高瓴、春华等知名投资机构纷纷布局内窥镜赛道,相关企业估值水涨船高。行业头部企业欧谱曼迪估值已超30亿元,新光维医疗估值超过20亿元。


技术突围:从电源技术到医疗设备


大井医疗的母公司大井集团成立于2001年,最初以打印机电源业务起家,逐步发展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年度营收达4.2亿元。2019年,集团决策跨界医疗领域,成立湖南大井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不是简单的跨界者。”大井集团董事长曹柯表示,“电源技术积累为我们解决医疗设备的供电、散热和稳定性问题提供了独特优势。”

曹柯是一位连续创业者,2001年创办广州大井科技有限公司,以其“做别人做不到的服务”理念,在电源领域站稳脚跟。2009年曾投资医疗板块,成立广州千牧医疗,主营内窥镜PCBA板卡设计生产,退出时获得数十倍回报。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大井医疗组建了40多人的研发团队,涵盖了硬件、结构、算法、光学等多个专业领域,并聘请了来自中山大学、解放军总医院等机构的30多位医学专家作为顾问。


取证之路:9张注册证背后的艰辛


医疗器械行业门槛极高,产品从研发到获准上市需要经历漫长的临床验证和审批流程。大井医疗已经获得9项医疗器械注册证,包括4K医用内窥镜摄像系统、医用冷光源、疼痛治疗仪等产品。

“取证过程非常艰难,每个产品都需要完成大量临床试验和数据收集。”大井医疗体系法规工程师李珊告诉记者。她独立完成了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从0到1的搭建,拥有8年医疗器械行业工作经验。

目前,大井医疗的产品已进入全国300多家医院科室,包括一些知名三甲医院。公司计划未来两年内实现25亿元的产销目标,并计划2026年申报科创板上市。


人才战略:培养行业缺失的专业人才


内窥镜行业需要跨学科人才,既要懂医学,又要懂光学、电子和软件算法,这类人才极为稀缺。为此,大井医疗正在筹建湖南首家医用内镜行业人才培训中心——大井商学院。

“我们将联合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建立医用内镜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资质认定体系,打造行业人才摇篮。”曹柯介绍。

与此同时,大井医疗还引进了多位来自跨国企业的营销高管,组建了覆盖全国的市场团队。


上市征程:对标同行,估值差距明显


与同行相比,大井医疗的估值相对较低。根据公司提供的资料,同行企业欧谱曼迪估值超过30亿元,新光维医疗估值超过20亿元,而大井医疗估值尚不足3亿元。

“我们的技术和资质不输于同行,但估值差距明显,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公司首席资本官谭华异表示。他曾在特劳特中国公司担任咨询总监,专注于企业战略定位研究。

大井医疗计划2026年底前提交IPO材料,预计2026年实现营收6亿元,净利润1.2亿元。按照60倍市盈率计算,估值可达72亿元。


国产替代:从跟跑到并跑


在国家大力推进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的背景下,大井医疗等一批创新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

“无线内窥镜只是起点,我们正在开发3D+4K手术导航系统、4K超高清软镜系统等高端产品,最终目标是实现底层技术与核心部件100%国产化。”曹柯展望道。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和市场认可度提升,国产医疗设备正在从过去的“跟跑者”向“并跑者”甚至“领跑者”转变。大井医疗的无线极清内窥镜,正是这一转变的具体体现。


【记者手记】


     内窥镜折射的智造突围路


在衡阳高新区科学城片区大井集团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们反复调试着内窥镜图像的清晰度。显示屏上,黏膜组织的细微血管正逐渐变得清晰可见。这种对“极致清晰”的追求,恰似中国高端制造转型升级的一个隐喻——从模糊到清晰,从跟随到并行。

走访大井医疗的过程中,最令人感触的不是那些专利证书或技术参数,而是一个细节:电源起家的企业,为何敢跨界攻坚高端医疗设备?董事长曹柯的回答朴实至极:“我们看到国家需要,医院需要,患者需要。”这种“需要”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攀升的艰难转型。

内窥镜赛道挤满了资本与人才,但热闹之下暗藏隐忧。许多企业热衷于融资扩规模,却忽视底层技术积累;热衷于商业模式创新,却鲜有真正的原始创新。大井团队坚持全链路自主研发,甚至自建EMC实验室,这种“笨功夫”在急功近利的商业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无线内窥镜的价值不止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它重构诊疗流程的可能性。在基层医院,它可能意味着更灵活的检查方式;在急诊室里,它可能转化为更高的抢救成功率。医疗器械创新的终极意义,始终应该回归到临床价值本身。

国产替代不是简单的进口替代,而是要在替代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这条路上,需要更多像大井这样沉心静气的“笨企业”,用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打磨属于中国智造的微创手术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