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返乡当“村官”,“后进村”蝶变“全国文明村”

硕士返乡当“村官”,“后进村”蝶变“全国文明村”
李志寰(左一)入户走访宣传政策法规。


■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  琪

在湘南大地,耒水河畔,一位青年党员的返乡故事正被更多人知晓。他叫李志寰,一位“90后”硕士,放弃高薪回乡,用赤子之心和非凡的实干担当,带领耒阳市东湖圩镇观音阁村实现了由“后进村”向“全国文明村”的美丽蜕变。


赤子归乡:从都市高管到乡村带头人


2020年初,在广州一企业担任管理职务、拿着丰厚年薪的李志寰,毅然返回家乡担任志愿者。疫情防控期间,他日夜坚守一线,与乡亲们同吃同住,测体温、做宣传、忙巡逻。亲身经历让这位年轻人深刻体会到乡村对人才的渴求。不久,他婉拒原公司的挽留,主动请缨成为村干部,最终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面对亲友“放弃高薪回农村图什么”的不解,李志寰的回答坚定而朴实:“大城市的机会很好,但生我养我的家乡更需要我。”

“支部强,则乡村兴”,李志寰上任伊始就打破常规,实施“能人治村”战略,从优秀后备干部、返乡大学生和本地致富能手中物色人选。通过严格考察,3名骨干被选进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大幅下降,学历和能力结构显著优化。同时,设立“党员先锋岗”,推动党员在环境整治、矛盾调解和项目攻坚中作表率,让党支部成为村民信得过的“主心骨”。


实干担当: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蜕变


上任之初,李志寰面对的是破败的基础设施和脏乱的环境。村主干道年久失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救护车进不来,农产品运不出。他立下军令状:“不改变落后面貌,我第一个辞职!”修路期间,他几乎以工地为家。烈日下与工人一起搬运石料,汗水浸透的后背结满盐霜;暴雨夜第一个冲进泥泞检查排水;深夜还在工棚核对图纸、计算成本。他对质量要求苛刻,亲自查验每一车建材,监督每一道工序。几个月下来,瘦了十几斤,皮肤黝黑粗糙,“铁人书记”的称呼不胫而走。道路畅通后,他乘势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拆除废旧房屋413间,清理疏浚河道5条,硬化村组道路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修建文化广场2个,建成标准化垃圾中转站1座。短短几年,观音阁村从“脏乱差”蝶变为“洁净美”,“道路硬化到门口、污水管网全覆盖、绿化美化随处见、夜晚出行有明灯”成为现实。


心系乡邻:从产业富民到情暖万家


“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才是硬道理。”李志寰立足本村资源,探索产业兴村之路,将奉献精神转化为富民动力,真正“暖”了乡亲们的心。五年来,李志寰跑遍湘赣粤32个先进村,成功引进技术发展烤烟种植200余亩,带动4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领办合作社种植艾草150余亩,开发艾草制品延伸产业链;去年建成耒阳市首个标准化村级电商直播基地,培育本土90后“新农人”主播3名,通过直播带货年销售额突破600万元;利用冷泉资源打造特色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土特产销售和就业岗位40个。在他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不足1万元跃升至3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升。如今,观音阁村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称号,李志寰先后获得“湖南省首届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荣誉。面对赞誉,他依旧朴实如初:“我是一名党员,是乡亲们选出来的‘当家人’,看到村子一天天变美,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变好,笑容一天天变多,这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