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周时属古荆州南境,春秋属楚,是楚文化及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大禹治水”“嫘祖制衣”等远古神话,都与这片古老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农耕文化始终是流淌在这里的文化血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衡阳的祖辈们不断繁衍生息,耕种劳作,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劳动方式,也练就了惊人的口述能力,当他们将生产生活中的所思所感用朗朗上口的语言哼唱出来,大量的丰富的民间歌谣也便应运而生,田歌就是其中的一种。
西乡田歌又称田山歌,它的歌词既有固定的,也有即兴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涉及生活、劳动、思想、爱情等方方面面,如劝人勤奋的《一年四季莫偷闲》,反映田地里劳动场面的《犁田歌》《农家五月插田忙》,描写夫妻或情人情深意浓的《郎妹双双插田忙》,还有传授知识的《年年增产收成多》等。
西乡田歌多为七字句四句体,也有七字句五句体、“垛句体”的连环田山歌,以及极少数歌词长短不一,句数多少不定的“散体”高腔田山歌。其曲式结构有二乐句曲式,四乐句曲式、五乐句曲式以及“垛句”子曲式。就演唱风格来说,可分高腔、平腔、低腔三种,高腔田山歌音域宽、高,多为男人在山野田间以假声演唱,拖腔中一般都加有“呃”“哇呜”“喔呵”等衬字;平腔田山歌平稳流畅,辽阔悠扬;低腔田山歌则一般为妇女从事轻微劳动所唱,声音柔和优美,音量小,无拖腔,节奏感强。
因田歌为稻农所自创,歌词多用方言俚语,乡土气息浓厚,朴素亲切,朗朗上口,在农忙时节,整个田地里田歌互答,彼此应和,极大地缓解了人们在繁忙劳动中的疲乏,使他们得到安慰,感到快乐。“犁田唱山歌,田里收成多;犁田不唱歌,田里多秕壳”,“若是踩田不唱歌,田里一定杂草多;打开嗓子唱一曲,谷满仓来米满箩”等歌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西乡田歌扎根于蒸阳大地厚实的沃土中,吮吸着民间永不枯竭的艺术甘泉,它是衡阳县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是民间音乐的活化石。时至今日,它没有文字记载,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已变得相当脆弱,随着耕作方式的改变,更濒临人亡歌息的危机,亟待保护和传承。
项目保护单位为衡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境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