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万件珍贵文物衔接历史长河

衡阳市博物馆:
近2万件珍贵文物衔接历史长河
市博物馆。


商青铜牛觥。


修复珍贵文物。


市博物馆志愿者为游客提供热情服务。


市博物馆讲解员向孩子们介绍馆藏文物。


■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金明达

编者按:

当前,我市正加紧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衡阳历史文化的一次系统总结,也是集中展示的良机。

而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无疑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根据我市职能部门统计,蒸湘大地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近20家。这些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既刻画了衡阳历史文化的深度,也印证了衡阳历史文化的广度,有的已广为人知,有的则静待更多人赏识。

今起,衡阳日报社派出多路记者一一探访、系统梳理,帮助广大读者领略衡阳历史文化精髓。

在石鼓区明翰路28号,一座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的馆舍静静矗立,它便是衡阳市博物馆。这座承载着湖湘大地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殿堂,自1973年开馆以来,默默守护着近2万件(套)珍贵文物,成为湖南省内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走进衡阳市博物馆,65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内,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青铜、陶瓷、书画、玉器杂项、纺织品服饰等十多个类别的文物,在这里静静诉说着衡阳历史长河的故事。

“衡阳市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地,更是湖湘文化的传播者。”衡阳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饱含深情,“近年来,我们致力于通过文物与科技的结合,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有温度。”

步入博物馆第一展厅,仿佛踏入了一条辉煌的青铜文明长河。商末周初,中原文化与古越文化的交融,在湘江流域孕育出了独特的南方青铜器。这里,商青铜牛觥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纹饰吸引了无数目光。作为全国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青铜牛觥,它不仅展现了商代南方地区高超的铸造技艺,更承载了衡阳土著民族对山岳河川的祭祀信仰。

不远处,提梁卣静静陈列,其上装饰的蛇纹、蛙纹等,有着鲜明的南方水乡特色。“这件提梁卣是春秋时期湘江流域越人的作品,它的铸造水平非常高,说明当时这里的文明已经相当发达。”讲解员耐心地向参观者进行讲解,大家纷纷驻足,仔细聆听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移步至第二展厅,这里展出的是湖湘大地上先辈们披肝沥胆、上下求索的足迹。王船山等历史名人的遗物,如镂空双龙纹玉佩、《船山遗书》木刻雕版等,无一不在诉说着“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和慎终追远、报本思源的家风传承。“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激励我们后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一名带着孩子参观的家长感慨地说。

第三展厅则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7组27件文物,从图案寄寓、诗句、书法丹青、工艺、传统故事等多个方面,展示了湖湘文化体系中的艺术追求。其中,《南岳七十二峰图》以其写实的精神、精巧的构图和洗练的笔墨,将雄伟秀丽的南岳七十二峰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绵延数百里的山水之间。“这幅画不仅展现了画家的技艺,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湖湘山水的秀美。”一位艺术爱好者在画前久久驻足,赞叹不已。

除了固定的展览外,衡阳市博物馆还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体验。讲解员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位参观者讲解文物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让人们在聆听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我们希望通过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湖湘文化,爱上湖湘文化。”一位讲解员笑着说。

在这里,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故事;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体验。衡阳市博物馆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历史,感受文化,传承精神。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衡阳市博物馆全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已成为市民和游客探寻衡阳历史文化的关键坐标。

“这里不仅是文物的展示地,更是文化的交流平台。”市博物馆负责人表示,该馆不仅是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传播文化、教育公众的重要平台。它用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讲述着湖湘大地的历史文化,激发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