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书院的历任贤达与学脉绵延(三)

船山书院的历任贤达与学脉绵延(三)

■刘  洁

五、雷铸寰:革故鼎新,五育并举

雷铸寰(1884—1941),字孟强,湖南东安人,近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25年开始担任衡阳船山中学校长。

雷铸寰早年就读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后赴日本留学,接触西方教育思想与民主革命理念。回国后,积极投身教育革新与社会公益事业,曾任湖南省教育会会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是当时湖南教育界的重要人物。1925年,雷铸寰出任船山中学校长,以“革新教育、培育新民”为宗旨,对学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这所承载船山文脉的学府焕发新的生机。

执掌船山中学期间,他将在日本学到的先进教育理念与船山书院“经世致用”的精神相结合,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办学方针,开启了船山中学现代化转型的关键篇章。

在课程改革上,雷铸寰的举措颇具前瞻性。在保留国文、数学、理化等基础学科的同时,增设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并将其纳入学生必修学分。体育课不仅有田径、球类等常规项目,还引入军事体操,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与体魄;音乐课除教授传统民乐外,还引入西方乐理知识,配备风琴等乐器供学生练习;美术课则融合中西画法,既讲授传统水墨画技巧,也介绍素描、水彩等西洋画基础。他特意从长沙聘请专业教师任教,如邀请留法归来的美术教师讲授透视学,让学生接触前沿艺术理念。这种全面发展的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中学“重智育轻美育”的局限,使船山中学的教学内容更趋多元。

为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雷铸寰大力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他提出“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的口号,组织学生成立“社会考察团”,利用节假日深入衡州城乡进行调研。学生们或走访工厂,记录工人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或深入农村,考察农业生产与民俗风情;或探访名胜古迹,搜集整理地方历史文化资料。每次考察后,学生需提交调查报告,优秀报告则在校刊《船山周刊》上发表。1926年,他还组织学生参与衡阳城区的市政建设宣传活动,通过绘制漫画、表演短剧等形式,向市民普及卫生常识与交通规则,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在师资建设与校园管理方面,雷铸寰同样倾注心血。他广纳贤才,聘请了一批既有深厚学养又具新思想的教师,如邀请著名学者马宗霍兼任国文与传统书法课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建立教师考核制度,鼓励教师进修深造。在校园管理上,他推行“学生自治”,设立学生会,让学生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他还主持修缮校舍,扩建操场与实验室,改善教学条件,使船山中学的硬件设施在当时衡州中学中名列前茅。

雷铸寰的教育革新成效显著,船山中学的教学质量与社会声誉得到迅速提升。学校的毕业生不仅在升学考试中成绩优异,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者不在少数,更在各行各业展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如后来成为著名工程师的唐振绪,便是这一时期船山中学的学生,他曾在回忆录中提及,当年参与社会考察的经历,培养了自己关注现实的意识。

校友张珂亦回忆:体育课的军事体操炼体魄、音乐课的风琴启蒙拓眼界,社会实践更让我们懂得“学问在窗外”,雷校长的“五育”,育的是能扛事的真人。

1941年,雷铸寰在衡阳病逝,船山中学师生为纪念他的贡献,在校园内修建“铸寰亭”,亭内刻有其教育名言:教育之责,在育健全之人格,备经世之能力。

雷铸寰在船山中学的改革实践,既延续了船山书院的教育传统,又注入了近代教育的新元素,为船山文脉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六、谢彬:阐扬船山,典籍焕新


谢彬(1887—1948),字兰桂,号晓钟,湖南衡阳人,近代著名爱国者、杰出著作家、教育家。1927年4月开始主持船山中学校务,1947年至1948年出任校长。

谢彬早年就读湖南南路师范学堂,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修政治经济学与史学。他一生追随革命,早年入同盟会参与反清活动;武昌起义后投身湖南光复,组民众武装助新军;后反袁世凯复辟,撰文卫共和;1926年,参加北伐,授中将军衔;大革命失败后,隐居著述,始终以救国图存为念。他著述20多种,近千万言,尤精边疆史地与王船山思想,《新疆游记》《中国关税史》《船山学义》《国防与外交》《蒙古问题》《中国邮电航空史》等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

1927年主持船山中学校务之初,谢彬便以“整理船山遗书,传承船山精神”为核心。他深知船山思想是书院及后续中学的精神根基,而当时《船山遗书》版本杂、有错漏。为此组织“船山遗书整理小组”,联合本校教师与校外学者,历时三年系统梳理校勘。以曾国藩刻本为底本,比对多家藏本异文,如《读通鉴论》中涉及历史事件评价字句,逐核《资治通鉴》原文与王夫之批注,纠正传抄谬误。谢彬亲参校勘,仅《黄书》便写近百条校注,详释版本文字差异及取舍依据。

经过不懈努力,整理小组陆续出版《船山遗书精华》《船山经义选》等书,既作校内教材,亦向社会发行,成为当时研究王夫之思想的重要参考。《船山遗书精华》精选其哲学、史学、文学代表作,谢彬撰序阐释“船山思想与现代社会之关联”,强调“经世致用”“趋时更新”理念的当下启示,该书多次再版,影响广大。

教学上,谢彬开创性地在船山中学设“船山学说”课,纳入高中必修。此举既深化雷铸寰“五育并举”中的“德育”,更以船山思想为基,为学生“经世能力”注入文化内核。课程涵盖王船山哲学、史学、文学成就,他亲编讲义《船山学纲要》,以通俗语言讲解深奥理论,如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类比王船山“变化日新”说助理解。课堂重启发,常以“王夫之如何看时局变迁”“船山思想对青年成长的意义”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还组织“船山民族思想与现代国家观念”等主题辩论,让学生在思辨中深化理解。

1947年任校长后,谢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修“船山纪念亭”,内陈王船山画像及著作简介,成师生缅怀先贤、感悟思想之地;创校刊《船山学刊》,发表师生研究船山思想的论文、心得及传统文化文章,其《船山先生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一文,系统梳理王船山“教必著行”“学思结合”理念,为校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他还定期组织“船山文化节”,举办船山思想研讨会,邀请校外学者与师生共探讨;开展船山诗词朗诵赛,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其文学魅力;举行船山思想征文赛,鼓励学生将船山精神与现实结合。这些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让船山文化深入人心,使船山中学成为衡阳弘扬船山文化的重要阵地。

谢彬在任时,始终强调“让船山精神融入教育全过程”。要求教师日常教学融入船山思想,如历史课析其史学观点,语文课解其诗文,伦理课探其道德理念。这种全方位文化浸润,让学生既学知识,亦受船山精神熏陶,培养深厚的文化认同与社会责任感。

1948年,谢彬任上病逝,临终仍牵挂船山遗书整理,嘱继任者“毕竟未竟校勘,让船山思想薪火传”。其努力使船山中学在传承弘扬船山文化上成效显著,既培育大批学子,更成为研究传播王船山思想的重要平台,为船山文化传承发展作出不可磨灭贡献。

如今,衡阳市雨母山谢彬墓前,汉白玉碑刻挽联“晓日光九泽,钟声响三江”,孙中山为《新疆游记》作的序言亦在。立于此,不禁肃然:江山是主人是客,唯精神永长存。

从李杨华初创章程到谢彬深耕船山学义,数代贤达以学识为灯、品格为舟,在时代浪潮中守护着这座学府的文脉根基。他们或守正、或革新,皆以“经世致用”为魂,让船山精神跨越百年,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正如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哲思,船山书院的历任掌院者,正是以这种“开生面”的担当,让传统学术在变革中生生不息,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