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职教的“追光者”

援非职教的“追光者”
——记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黎章文
捐赠图书给科纳克里大学图书馆。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  静

在“一带一路”的壮阔画卷中,除了纵横交错的基础设施、蓬勃发展的经贸往来,还有一群心怀热忱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带着知识与技能远赴异国,以讲台为阵地,用奉献点亮青年的成长之路。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动力学院教师黎章文,便是其中一员。自2023年起,黎章文多次远赴非洲几内亚,开展铁路专业技术教学,推动中非职教合作,以实际行动书写了一名中国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跨越山海:把课堂搬到几内亚,直面挑战勇担当


2023年2月,黎章文响应学校海外教学部署,首次踏上几内亚土地。面对教学设施落后、资源匮乏、语言障碍等多重困难,他没有退缩,反而更坚定教育援非的意义。他发现,尽管当地条件艰苦,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却异常强烈。他迅速调整教学策略,因地制宜设计课程,避开艰深晦涩词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中国铁路技术与标准。

在随后两年多时间里,黎章文三度奔赴几内亚,先后与赢联盟及科纳克里大学、中车戚墅堰公司及俄罗斯铝业CBK公司等企业和院校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项目,为几内亚定向培育铁路机车运维本土人才。

尽管学员年龄跨度大、基础薄弱,课余还常因打工分散精力,黎章文始终以极大耐心开展差异化教学,利用周末额外补课,甚至自编汉语教学资料,从语言到技术层层推进,逐步夯实学员的专业基础。


教学相长:既传技术也融文化,当好中非交流的“纽带”


从教以来,黎章文始终注重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他鼓励学生提问、分组研讨,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训环节,他亲自指导机车操作流程,手把手指导学员实践,并组织他们参与当地铁路企业的实地调研与项目见习,增强对中国技术实际应用的感知。

在传授铁路专业知识的同时,黎章文也将中国“工匠精神”“合作共赢”等理念融入日常教学,通过文化展览、主题交流会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中国高铁的发展成就和传统文化魅力。他还主动学习几内亚当地语言与文化,尊重当地的宗教习俗,与师生建立深厚情谊。

此外,他格外重视中非文化之间的互鉴与融合。2024年3月11日,中国非洲研究院与几内亚科纳克里大学在该大学孔子学院,共同举办了“中几友好合作与中非文明互鉴”国际研讨会。作为科纳克里大学铁路学院中方院长的黎章文,介绍了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科纳克里大学、跨国集团赢联盟三方共建“科纳克里大学铁路学院”的办学历程和学院教学特色,得到了与会专家、领导的赞同。


延续星火:搭建长效支持机制,让援非之路越走越宽


返回国内后,黎章文并未停止对非教育合作的努力。他积极在校内分享几内亚经验与成果,展示几内亚学员的进步、中资企业的认可与文化互动等感人场景,他积极动员教研室的优秀教师投身几内亚教学,并以真实故事消解后续教师可能存在的疑虑。他还组织教研室同事协助学校建立援非教师支持机制,帮助解决家庭实际困难,推动形成“派出—反馈—再支持”的良性循环。

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一批批几内亚青年逐步成长为熟练掌握中国铁路标准的本土技术人才,多人进入中资企业承担重要职责,有效支持了几内亚铁路系统的建设与运维。这一合作模式也为中非职业教育树立了可复制的典范,受到几内亚科纳克里大学及合作企业的高度评价,也为中非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教育无国界,爱与责任亦无国界。”黎章文说,他只是千千万万援非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会有更多教育工作者踏上援非之路,用知识与爱心架起中非友谊之桥,让合作共赢的种子在非洲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