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稳“秸秆换肥”新路径 构建“种养循环”新生态

珠晖区把昔日的“包袱”转化为沃野上的“绿色财富”——
走稳“秸秆换肥”新路径 构建“种养循环”新生态

衡阳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周琪  通讯员 唐兰荣)秸秆一度被视为农业废弃物甚至环境负担,如今珠晖区走稳“秸秆换肥”新路径,构建“种养循环”新生态,将昔日的“包袱”转化为沃野上的“绿色财富”。今年来,全区紧扣“一乡一策”“一村一策”要求,创新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推动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其中80%实现就地还田滋养沃土,15%通过离田利用变废为宝。

日前,在珠晖区茶山坳镇黄洲村,连绵的稻田仿佛被秋阳镀上了一层金箔,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轰鸣声中,饱满的稻粒被迅速收入囊中,秸秆则被粉碎均匀撒回大地。种粮大户资云华脸上绽开了欣慰的笑容。“我今年种了300多亩中稻,若靠人工收割,少说得忙活一个月;如今机械化作业,短短4天就能颗粒归仓!”他介绍,今年中稻亩产突破500公斤,预计年毛收入逾60万元。

精细化作业得到了现场农机专家的一致认可。“从现场收割情况看,割茬高度控制在15公分以下,秸秆粉碎长度不超过10厘米,籽粒损失率极低,完全达到机收减损标准。”茶山坳镇农业站负责人谢高石表示,机械化收割不仅能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还能实现秸秆还田,既减少了焚烧污染,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真正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农民节支增收。

相比于还田,离田秸秆的用途更趋多元,珠晖区借此延伸产业链,助农增收。全区正完善收储体系,支持东阳渡街道850平方米收储中心升级改造,并规划在茶山坳镇新建600平方米收储运中心,同时积极对接企业打通销路,为秸秆资源化夯实基础。

政策赋能是秸秆“华丽转身”的核心引擎。今年以来,珠晖区加大农机购置与作业补贴力度:支持经营主体购置收割机、灭茬粉碎机等设备;推进粉碎还田2.14万亩、打捆离田0.53万亩;培育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2个。此外,全区着力构建产业化格局,培育以饲料化、肥料化为主的综合利用主体,重点推广浩德盛农业公司的“秸秆饲料化”模式,探索“种养循环”生态链,并试点“秸秆+”协同治理、“秸秆换肥”等创新路径,破解养殖饲料成本难题。

“农户配合回收秸秆每亩补贴30元;中晚稻灭茬粉碎还田每亩补贴10元;新购秸秆还田设备按总价50%补贴(需完成3000亩作业),加装粉碎装置每台补2000元——这些措施让农民真切享受到‘便利+增收’的双重红利。”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细述补贴细则后表示,将持续深挖秸秆价值,加固农业生态循环链条,实现环保与增收“双赢”,为乡村全面振兴描绘绿色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