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文鹏
10月1日凌晨2点,长安街的路灯透出暖黄光晕,马路上的汽车三三两两驶过,北京第一班地铁尚未启动。来自耒阳市正源学校的高一学生陈浩杰,走出宾馆,打开手机导航,在路边解锁一台共享单车,径直往天安门赶去。任凭冷风掠过耳际,在骑行1小时、排队等候3小时后,他第一次现场参与了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这样的“人生第一次”,不是陈浩杰独有的幸运。17年来,正源学校2800名学子,都曾带着同样的期待与震撼,走完这场“北京励志行”——它不是一场普通的旅行,而是一所县域民办学校,为乡村孩子搭建的跨越城乡边界的“行走课堂”。
在行走中“励志”
为农村孩子量身打造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史上,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在一路行走中讲学论道,儒家思想由此得以广泛传播并发扬光大。
大道至简,古今皆明。正源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来自乡村,很大比例是“留守儿童”——他们很少走出家门,不少人甚至没出过耒阳、没坐过火车,仅有的外出机会是在寒暑假前往父母打工的城市。
“只会‘读死书’的‘井底之蛙’,很难获得好成绩,更不用说有什么好前程。”校长罗湘云直言,“正源搞‘北京励志行’的初衷,是想打造一个针对农村孩子的特色教育品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让他们看见更大的世界、做更好的自己。”
在学校创办第三年,2008年,各项运转趋于稳定,这场返璞归真的“教育改革”如约而至。此后,正源每年国庆假期都会组织高中生到北京,用一周时间完成“名校参访+文化浸润+红色教育”的“北京励志行”教育实践活动。
活动路线基本固定,第一站到韶山,通过瞻仰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同志的故居,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受过去国力的孱弱和革命的不易。而后,队伍从长沙乘火车直达北京,在天安门观看国庆升旗仪式,参观故宫、天坛、国家博物馆、圆明园遗址、卢沟桥,探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
至今,“北京励志行”活动共举办了17届,共有2800名正源学子成为这个活动的受益者。
一次人生“破壁”之旅
让学生自主能力爆炸式觉醒
每届平均160多名学生参与,行程往返3000多公里,队伍不好带怎么办?遇到风险,该怎么处置?面对一连串的问题,有人曾表达了不理解。
“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关键是需要学校的担当。”罗湘云说,“北京励志行”活动用17年“零安全事故”的实践给出了回答,“我们相信中国城市安全治理的水平,相信孩子们的智慧。同时,充分利用民办学校的灵活机制,在学生自愿、自立的原则下,做足工作预案和保险措施。”
活动中,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坐绿皮火车,制定好行程计划,但不是“母鸡带小鸡”那样全程事无巨细地包办。带队老师在微信群里发一个导航截图,有时候甚至只给一个定位的地址,学生们需自主规划地铁或公交线路、使用导航App,在规定时间内抵达目的地。集体活动之余,老师还鼓励学生自主探访其他高校和博物馆、文化景点。
在“放养”模式下,孩子们的自主生存能力呈现爆炸式觉醒。无论是赶往哪一个目的地,学生都能灵活“走位”,抢先赶到现场。在长城上,正源学生会用英语同外国游客大胆交流;在卢沟桥,孩子们与上前询问的北京大妈攀谈,表现得落落大方;在抗战纪念馆前、岳麓山下,学生大声合唱、诵读经典,面对围观游客的拍摄,没有丝毫胆怯和躲避,眼中充盈着自信的光芒。
“现在他们随便哪个城市都敢自己去了。”罗湘云欣慰地说,这种“破壁”式的体验让学生打破对大都市的畏惧,能够以自信的眼光平视世界,“这一步就是他们人生的跨越。”
从“看见”到“成为”
实现教育公平的另一种可能
“升旗仪式时,我在天安门观礼台上,远远地看到你们穿着熟悉的‘正源红’,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10月1日下午,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举行的校友交流分享会上,今年就读对外经贸大学的正源校友何倩真切地和学弟学妹们说,“感谢‘北京励志行’,让我有幸成为了‘今天的自己’。”
行走的意义,在于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当金色的阳光打在天安门上,那一幕特别震撼。”陈浩杰说,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当学生登上越来越陡的八达岭长城,豪言就算爬着走,也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番艰难的旅程后,有人跟妈妈打了一通电话,哭着完成了一次“跨越年代”的对话。当故宫、天坛的华美,与圆明园残垣断壁“碰撞”到一起,学生们在沉思中惊叹:“课本上说的,今天第一次走进了现实!”
“就这么几天,比我们上一年的课还管用。”罗湘云曾长期担任中学政治老师,他说,“北京励志行”其实就是“流动的思政课”,“勿忘国耻、勤学报国的思想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种子也会很自然地埋进他们心里。”
“同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特别是对于‘考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专业’这个目标形成具体的想法,进而激励他们努力达成目标。”罗湘云认为,“人只要立下目标,做任何事都会事半功倍。”
如今,“北京励志行”正在持续产生蝴蝶效应。这场行走的励志教育,让孩子们从“看见世界”到“成为自己”,书写着教育公平的另一种答案——历届参加“北京励志行”的正源学子,大多考上了“双一流”高校,一大批像“北大考古女孩”钟芳蓉这样的优秀毕业生开始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
记者手记
因为一脸标志性的胡须,以及一系列特色教育举措,罗湘云被人们称作“胡子校长”。每一次活动,他全程跟学生在一起,跟学生坐同一趟火车、住同一个宾馆,随时随地跟学生交流。有一年,刚结束手术的他,放心不下学生,硬是提着尿袋爬上长城。
首届“北京励志行”学生潘军的成长故事,至今仍被他津津乐道:“那个当时没考过班级第一的他,在北大未名湖畔立下志向,后来以优异的成绩,成了我们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
钟芳蓉考上北大的那一年,他在天安门广场被一位陌生人拉住,“你是湖南的‘胡子校长’吧,你们学校办得真不错!”
“北京励志行”已经被正源学校视作办学模式中的一个战略支柱。在回程的火车上,“胡子校长”目光坚定地跟记者说,希望正源办成百年名校,要把“北京励志行”一直开展下去,而且要争取覆盖每一位在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