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唯一近代女性先驱纪念场所

唐群英故居陈列馆:
衡阳唯一近代女性先驱纪念场所
唐群英故居陈列馆。


唐群英雕像。


游客认真听讲解。


陈列馆内部。


唐群英书屋——“是吾家”。


■文/图  王  丹

驶离衡山县城的喧嚣,车轮轻碾乡间小道,两旁稻浪在秋风中有节奏地起伏。在衡山县新桥镇黄泥村,坐落一处“精神高地”——唐群英故居陈列馆。这也是衡阳近二十家博物馆中,唯一以近代女性先驱为主题的纪念场所。

自衡阳市区出发,上许广高速,一小时左右的车程,便能抵达这座静卧村中、与周边民宅自然交融的故居。

步入景区,女权文化广场上,唐群英雕像首先映入眼帘。向右前行,是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内设“唐群英生平事迹陈列室”。在这195平方米的展馆中,泛黄的史料与珍贵的影像交织,勾勒出她跌宕而光辉的一生。

跟随讲解员刘帅的脚步,我们仿佛开启了一场与“一代女魂”的跨时空对话。展厅分为“湖湘沃土  孕育女杰”“巾帼英雄  辛亥功臣”“妇运先驱  名震中外”“与时俱进  奋斗不止”“一代女魂  名垂青史”五大篇章。

最令人动容的,永远是那些带着温度的历史印记。在一面展墙前,静静悬挂着一份《女子白话报》的复印件,报头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这是唐群英1912年在北京创办的报纸,”刘帅语带敬意,“她以最直白的语言,向女性传播平权与教育理念,在当时犹如一声惊雷。”

俯身细看,能从那些墨迹中读出百年前一位女性为同胞呐喊的急切与赤诚。历史在这一刻变得具体,它化作纸页上的字句、无声却震耳欲聋的呼唤。

馆内还悬挂着唐群英与孙中山、葛健豪、秋瑾等人的合影油画,以及她的诗文手稿,生动再现她参与革命、领导女子参政运动的峥嵘岁月,将一个敢怒敢言、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立于眼前。

“唐群英的精神,是‘天下兴亡,人皆有责’。”刘帅说道。她出身书香门第,却自幼喜随父亲舞刀弄枪,曾两度远渡东瀛,投身革命与妇女解放运动。作为中国同盟会首位女会员,孙中山曾盛赞其为“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

走出陈列馆,下一站是唐群英书屋——“是吾家”。

门楣上“唐群英书屋”五字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时任全国妇联主席彭珮云题写,笔力沉厚,气度非凡。

刘帅介绍,这座宅院不仅是唐群英出生的地方,更是她早年读书、思考和后来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是吾家”原属“三吉堂”书屋,为唐群英祖居中最早建成的部分,也是如今唯一幸存的建筑。门联“是足下青云起处,吾家中紫气盈时”,由唐群英之父唐星照亲撰,寄托了他希望子女好好读书、光耀门庭的愿景。

推开厚重木门,厅屋正中高悬唐群英画像,旁侧悬挂着她所传承的家风家训。左边为卧室,右侧曾是佣人住房,布局仍保留旧时风貌。

从侧门穿出,与天井相接的是群英纪念园。一片峭壁绿意盎然,唐群英塑像静立其间,仿佛仍沉浸于儿时吟咏的诗境。大理石诗碑环园而立,刻有其诗文手稿及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的赠诗赞词。

虽是工作日,馆内仍不乏参观者。几位从衡阳市区专程而来的游客,在唐群英照片前驻足良久。“以前只是在手机上了解她,”一位男士坦言,“现在亲眼看到她的故居,读到她的诗句‘清流依垅曲,绿树接丹崖。邻烟连雾起,山鸟唤晴来’,感受完全不同。”

刘帅介绍,故居年均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以机关单位、旅行社团队为主。“每年12月8日,我们会组织学生开展祭扫活动,让这段红色女权故事深植于下一代的内心。”

艳阳高照,为青砖故居镀上暖金色调。回望“是吾家”书屋,仿佛仍见那个埋首苦读、心怀天下的少女身影。

唐群英故居陈列馆,以其独特的文化符号与精神高度,充分展现了衡阳历史文化的广度与深度。它告诉我们,一座名城的底蕴,既藏于宏大历史,也闪烁于每一个追求独立与进步的生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