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以铁血精神淬炼“铁人铁军” 培养应用型交通人才赋能强国建设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以铁血精神淬炼“铁人铁军”
培养应用型交通人才赋能强国建设
2022年,衡阳市院士科学家创新基地刘杰博士重点实验室挂牌。


董事长刘福生(左二)、执行校长刘杰(右二)带队检查学校交通轨道实训基地。


董事长刘福生(左三)、执行校长刘杰(左二)率团赴特变电工调研并洽谈校企合作。


2023年11月,董事长刘福生(左五)陪同时任省教育厅厅长夏智伦到学校检查。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2024年“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研讨会与会人员合影。



■刘  杰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作为一所以“大交通”为学科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以“铁血精神”为核心育人理念,以培养新时代“铁人铁军”为目标,在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独特价值与担当。学校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系统构建了以“铁血精神铸魂、铁人作风砺行、铁肩担当育人、铁纪治校固本、铁志报国立业”为核心的“五铁”文化育人体系,为行业输送了大批“铁心跟党走、铁肩担使命、铁血报家国、铁手创大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交通人才。


一、办学特色鲜明,“五铁”育人成效显著


学校始终立足大交通行业背景,以构建高水平交通类专业集群为发展根基,创新性提出并践行“‘铁血’精神育人,锻造新时代铁人铁军”的办学理念。该理念有机融合了铁道兵的基因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时代内涵与服务“交通强国”战略的使命担当,系统构建并实施了特色鲜明的“五铁”育人体系:

1.精神铸魂,彰显铁血风骨。学校党委书记刘文君领衔,系统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创新打造以“铁道兵精神+”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体系。通过建设“铁路文化长廊”、开设“红色讲堂”、举办“铁军故事会”、组织“铁路精神研学”等多元化、沉浸式特色载体,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与爱国情怀深度融入各专业教学环节,于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塑造其坚韧不拔的职业风骨与崇高的价值追求。

2.专业筑基,对接行业前沿。学校紧密对接国家交通事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需求,动态优化专业布局。现开设包括物流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铁道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在内的16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了覆盖“规、建、管、养、运”全链条的专业集群优势。其中,“交通工程”专业获批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被认定为湖南省“十四五”应用特色学科;“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成功入选第一批湖南省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彰显了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坚实基础与领先水平。

3.实践强能,强化综合素养。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持续加大投入建设高水准、现代化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平台。现已建成涵盖物流工程实验室、精密测量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营与控制实验室、工程造价仿真实验室、材料力学性能实验室及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等6大类(共计20个分室)的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心,并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确保学生职业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得到系统锤炼与有效提升。

4.文化润心,培育特质文化。学校精心构筑以“铁”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以“铁的纪律规范行为、钢的意志锻造品格、火的热情激发潜能”为内核,通过举办轨道交通科技文化节、组织“铁军”体育竞赛等系列品牌活动,营造出富有交通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态,于润物无声中陶冶学生情操,坚定其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

5.创新驱动,激发未来潜能。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致力于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构建“课程—项目—竞赛—孵化”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开放共享实验室资源、聘请产业导师等方式,积极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项目。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等高级别赛事中屡创佳绩,充分展现了学校在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育未来行业领军人才方面的显著成效。


二、人才培养优质,政企行校协同认可


1.用人单位高度赞誉。学校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毕业生质量广受好评。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单位、中车集团株洲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江麓容大车辆传动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用人单位出具成果应用证明,充分肯定学校交通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客运段等单位更因学生在实习及工作中的优异表现向学校递送感谢信,特别赞扬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吃苦耐劳品质突出”,充分印证了“铁人铁军”的培养成效。

2.就业质量持续领跑。据麦可思数据(北京)有限公司调查统计,学校交通类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其中41.5%的毕业生进入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中车株洲时代新材股份有限公司、长沙轨道交通集团、京东物流等大型企业。近三年,超千名毕业生跻身世界500强企业,实现了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的办学目标,验证了学校“行业契合度高、就业竞争力强”的人才培养优势。学校连续三次荣获湖南省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称号。

3.教学成果系统丰硕。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专业建设方面,“交通类专业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探索与实践”获湖南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课程思政方面,“三位一体”材料力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入选湖南省“十大”育人示范案例;科研创新方面,“运营铁路隧道治理装备优化研究”获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资助;实践平台方面,轨道交通综合模拟控制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交通类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获批省级平台;学生竞赛方面,近三年累计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42项,在“北投杯”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高教杯”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权威赛事中均斩获一等奖;产学研合作方面,与中铁五局等企业联合开发教材、专利,协助企业研发的“高铁乘务员日常工作训练VR软件”等13个实训软件已应用于湖南高速铁路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市璧山职业教育中心等多所院校实验实训室建设,充分彰显“产教融合、赛教结合”的改革成效。


三、影响辐射广泛,社会美誉持续提升


1.学术交流多维拓展。学校积极参与行业高端学术对话,形成“三层次”交流格局:在国家级层面,受邀参加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作会议、交通工程教学研讨会;在行业权威领域,担任《铁道学报》理事单位期间,深度参与行业学术活动30余次。2020年,学校成为湖南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唯一被推选为《铁道学报》理事单位的高校,2021年被推选为湖南省铁道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2.同行专家高度评价。教育部专家、中南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陈治亚,教育部专家、长沙学院原党委书记韦成龙,黄河交通学院校长胡世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专家张军辉、周云山,企业专家何多昌等专家学者在实地考察后指出:学校“‘铁血’精神育人”办学理念具有两大创新价值,在国内同类学校和专业中具有借鉴推广意义:一是首创将铁道兵精神系统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思政育人体系;二是创新提出“五铁”人才培养标准(铁的纪律、铁的筋骨、铁的灵魂、铁的本领、铁的环境),为交通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范式。

3.示范效应日益凸显。学校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工学院、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等多所高校建立常态化互访机制;中南大学、韩国世翰大学、黄河交通学院、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多次到校调研,对“五铁”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与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4.主流媒体深度聚焦。学校“铁血精神育人”办学特色引发国家级媒体广泛关注。2024年形成“三次传播高峰”:10月29日,《光明日报》以《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题进行了报道,并于当日被人民网转载,11月17日由中宣部附编者按,在学习强国总平台向全国推介;11月22日,《中国教育报》以《强技赋能育新人,匠心筑梦谱华章——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录》为题,整版报道了学校育人成效。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铁血精神”铸魂育人,深入践行创办人刘福生“退役不褪色”的教育情怀,将“铁的信念、钢的意志、火的热情”三大精神特质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在新时代征程上,学校聚焦“军魂铸校、匠心育人”的特色发展路径,系统实施“思想政治淬炼、专业技能锤炼、职业素养修炼”三大育人工程,着力培养具备“铁人”品质(过硬的政治素质)、“铁军”作风(优良的纪律素养)、“铁纪”意识(严格的职业操守)的新时代交通英才,为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和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实现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的崭新篇章。

(作者系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执行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