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年初
“十五五”是衡阳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的战略攻坚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五五”规划,事关衡阳发展全局,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立足市情实际,加强系统谋划,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与时代特征,明晰衡阳发展的“时”与“势”
谋划衡阳“十五五”发展,首要在于洞察宏观趋势、找准城市方位。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稳定发展新阶段,城市发展模式正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从“铺摊子”转向“练绣花功夫”。作为老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衡阳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兼具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的潜在动能。“十五五”期间,应紧抓历史机遇,主动对标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将衡阳发展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中部地区崛起大局,进一步明确“国家区域重点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厘清发展路径,聚力建设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名城,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突出战略引领与特色发展,塑造衡阳的“形”与“魂”
“制造立市、文旅兴城”是衡阳的核心发展战略,也应成为“十五五”规划的主线。
“制造立市”是衡阳重塑辉煌的硬核支撑。要聚焦主导产业,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坚持创新驱动,促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本地高校院所集聚优势,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构建层次清晰、协同联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积极谋划布局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重振“衡阳制造”雄风。
“文旅兴城”是衡阳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战略抉择。衡阳历史底蕴深厚,拥有抗战名城、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等鲜明标识,当前正处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关键阶段,需将文化基因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一方面,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保护网络,实现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整体性传承。另一方面,以活化利用赋能城市发展。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超越简单的商业开发模式,着力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的高品质文化产品。精心策划展现衡阳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培育有影响力的品牌节会活动。积极推进工业遗址、历史街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
坚持系统思维与前瞻布局,筑牢衡阳发展的“基”与“石”
一是强化多规协同。突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多规合一”的实施机制,形成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二是统筹近期与远期。既要立足当下,聚焦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民生关切,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坚决兜牢民生底线,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又要着眼长远,强化前瞻性思维,科学研判未来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保持“跳起来摘桃子”的奋斗姿态,为衡阳可持续发展谋好篇、布好局。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市县联动和跨区域合作,依托区位优势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四是汇聚众智众力。深化规划前期研究,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市场主体和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凝聚社会共识,完善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确保规划编制科学民主、规划实施高效有力。
(作者系衡山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