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好友来如对月

得好友来如对月

■周  苡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南岳半山之上原有半山亭,亭上有此楹联。半山之下,不知何时也建了一座亭子,立于蜿蜒的盘山公路旁,美其名曰“延寿”。每次经过忠烈祠后门约500米处便能看见(现为延寿村委会所在地)。

南岳衡山,自古被称为“寿岳”,与星宿信仰、自然崇拜等密切相关。宋徽宗曾亲题“寿岳”二字,石刻位于延寿村范围内的金简峰黄帝岩下。延寿亭坐落于延寿村7组,为整个村落的中心位置,不知是村因亭为名,还是亭依村而名?

四角翘起的亭子用麻石和青砖砌成,四周没有通体的石柱,用条石呈直角交错搭建而上,构成紧固的主体结构,墙体由青砖垒成,现在粉白了整个墙体,唯有四周的麻石墙体裸露了出来。四方各有一个麻石砌成的半圆形门洞,除北面以外,其他三面上方分别刻有楷书“延寿亭”三字,东西面为阳刻,南面为阴刻,落款均为“赵启霖”。据资料介绍,赵启霖(1859-1935),字芷荪,号瀞园,湖南湘潭人,为清末著名的教育家、船山学社创始人,对近代湖南教育及文化发展影响深远。据此推测,此亭应修建于清末或民国年间。

走进亭内,东门拱顶上方正中央悬挂着一块木质匾额,题刻着“同登寿域”四个黑底绿色的大楷字,左款红字为:伯兄尔臣六十生辰,亲友咸请祝嘏,因感□□□难固辞,乃集资建延寿亭于南岳,复辟地□□□亭主室于其侧,余乃以先君昭乂公所□□□堂题其额,兹幸次弟工竣,特书数语以志。

左款红字因木匾下方残缺了一块,部分字迹不明。右款为“清江杨明金并书”。

杨明金应为杨尔臣的堂弟,生平不详。杨尔臣又是何许人?要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

站在距离延寿亭十米的村委会,可见其建筑是座用麻石和青砖砌成的老式房屋,门楣上还嵌着一块麻石,上面刻有“聚福堂”三个楷字,下方落款依旧是“杨明金书”。上方有题款小字“民国乙亥”(1935)。房屋前面有四根方形石柱,正中两根刻着一副楹联:“自笑如闲云野鹤,放怀在峻岭崇山”,落款已有些模糊不清了,依稀可辨“清江杨明群题”,杨明群又是何许人?众人也不得而知,却可感受到屋室主人纵情山水的悠然自得,和对衡山的眷恋之情。四周屋角均刊刻有麻石条,上刻“延寿亭江清杨尔臣建”,房屋的青砖上也烧制着“杨尔臣”的字样。

此屋依亭而建,为亭所建,或印证了亭内匾额所述之事——“以先君昭乂公所□□□堂题其额”。但是匾额上“复辟地□□□亭主室于其侧”又如何解呢?主室所指为何?这块木质匾额到底是不是延寿亭原物?

我们向亭子四周仔细寻访,马路对面的村民家一位中年妇女指着后上方的房屋告诉我们:“这些事要问老书记谭运吾,他最清楚。不过,他最近身体不太好,刚出院回来。”

“我好像在亭子不远处的路边看到过一个石柱子,上面刻着一行字,一时又找不到了。”治学严谨的衡阳地方文化专家谭民政老师一直念叨着路边的那块石头。为了弄清楚延寿亭的历史变迁,我们找到了家住延寿亭路对面的老书记谭运吾。谭老书记从屋里慢慢走出来,脸色有些苍白,见有人来访,还是很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寒暄片刻,我们归于正题,他有问必答:“我母亲出生的那天,延寿亭刚好落成……延寿亭是一个名叫杨尔臣的大资本家建的。当时,他在长沙、衡阳有很大的产业,在长沙有一条街的药铺。”

据谭老师翻阅的《衡阳文史资料》第二册和萧平汉先生所著的《经贸史述》中有关敬一堂的记述得知,杨尔臣的弟弟杨贡轩曾担任过衡阳商会副会长。民国十三年(1924),衡阳境内遭受历史上最大的水灾,杨贡轩专函乃兄杨尔臣,就近由湘潭购米,运到衡阳赈灾,深得各界好评。而衡阳著名中药店敬一堂,正是由杨尔臣、杨贡轩兄弟,陈文轩等人投资合伙创办的。

《经贸史述》还记载了杨氏兄弟1930年在南岳建延寿亭的事实,并对在南岳半山亭开辟土地种植药材,扩大敬一堂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叙述:“1930年在衡山南岳半山亭捐款修建延寿寺,共计三大栋。内设高约一米的汉白玉雕刻观音像。长沙主事粟掞又名谷青,绘画一幅风晴雨雪竹子图悬挂于寺内,请清代著名翰林湘潭人赵启霖题词并撰文立碑刻石于寺中。”

据我们了解,杨尔臣六十大寿,族人为之祝寿,他感到十分为难,并一再推辞。族人干脆集资在南岳半山亭修建了这座亭子,并请杨明金题写了“同登寿域”的木匾,以示纪念。延寿亭这块木匾原先挂在同寿堂。同寿堂俗称“月光台”。现在村委会旁边的延寿村小学教学楼,原本是同寿堂,由姓陆的人兴建的,当地人习惯叫“月光台”,据说陆氏与杨尔臣是好友。当时,杨尔臣建了延寿亭和聚福楼,陆家在旁边修建了同寿堂,这块木匾之前挂在同寿堂的正厅。同寿堂有四间厢房和一间半圆形的凉亭,半圆形凉亭被当地人称作月光台。几十年前,半山上没有如此多的树木,站在凉亭上可远望岳市、观云海、听松涛、赏风月。月光台是由六根石柱支撑的凉亭,石柱上还刻有一副对联,对联具体内容谭运吾老书记已经忘记了。后来,村里将之改建成一栋两层楼的教学楼。

延寿亭与聚福堂之间,原来还有一个大礼堂,是杨尔臣的药房改建的。当年,杨尔臣为方便周边的村民看病抓药,在此兴建药房铺面,共有六间,为周边的老百姓义诊治病。他还在此开辟土地十几亩,种植天麻、人参、高丽参、黄连、生地、丹参、七叶一枝花、醉仙桃等药材。《经贸史略》中所说的“三大栋”应该是延寿亭、聚福堂和现已拆除的药房。

1949年后,村里拆除了药房中间的隔墙建成礼堂,成为村民集会的地方,后来全部拆除,村里用药房拆下来的青砖重新修缮了聚福堂,将聚福堂升高了半米,改成两层房屋,现在的后墙正是由药房拆建的青砖,并保留了原屋的基本构造。据谭老书记介绍,聚福堂内原有杨尔臣的铁身像。

当谭民政老师说起曾在亭子不远的路边见过一个刻字的石柱时,谭老书记忽然记起了什么,说:“那是月光台的石柱子,当年同寿堂拆除时,把这几根石柱子做了村里的电线杆,现在还有一根架在路边。我可以带你们去看看。”

跟着谭老书记有些孱弱的步伐,我们返回延寿亭旁的大路上。一条大路通向干垅深处,分出两条岔路,在将军墓上方的路边,斜插着一根麻石柱子。四周绿树环合,苍翠欲滴。远远望去,云在山中,山亦在云中。凑近一瞧,石柱上的刻字清晰可辨——“达半山处已入云”。然而,石柱的上联在何方?延寿亭外,松涛阵阵。

为了进一步弄清相关疑问,乙巳谷雨之后,我们再次相约来到延寿亭,想找谭老书记解疑答惑,这次见到了谭老书记的儿子谭中文,听他说父亲身体一直欠佳,便匆匆拜访了老书记后,在谭中文的指引下,找到了曾在大队担任过秘书的杨德水老人。

老秘书杨德水比谭老书记年纪稍长,年近八旬的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见到我们来,他笑容满面地接待了我们,自在谈笑之间,更多了几分笃定:“谭老书记的母亲做三朝那天,延寿亭正式动工兴建。他母亲的年纪应与我大姐同年,正是1933年。同寿堂是姓陆的和两个朋友合建的,原本只有一层,由五间厢房、一间厨房和一个半圆形的亭子(月光台)构成。月光台有六个向上翘起的角,六根石柱撑起顶部,大概是在1986年大队将其拆除,在原址上兴建了延寿小学的两层教学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聚福堂归属生产大队所有。大约在2006年,村里原址修缮了聚福楼,并将延寿亭旁边的药房全部拆除了。”

“聚福堂原来左右各有一排横屋,整个建筑构成一个三合院落,正厅右手边的角落里,原来还有一架木楼梯,可以上二楼,楼梯很陡。小时候,我们都不敢爬上去。正厅两边各有四小间厢房,中间是过道,可通往每一间房。房间狭窄,只放得下一张床和书柜几样简单的家具。过道还可通往旁边的药房、延寿亭和同寿堂,房屋之间有天井相连。”谭中文极力搜索着儿时残存的记忆。

谭民政老师又想起某日在网上读到的文章《游湖南南岳衡山》,他说:“其作者虽不详,大约写于民国后期。文中记载着:聚福堂,民国乙亥年建,有对联:‘自笑如闲云野鹤,放怀在峻岭崇山。’同寿堂,民国二十五年(1936)建,杨明金书:‘得好友来如对月,达半山处已入云。’”进一步印证了谭老书记的说法——同寿堂并非杨尔臣所建。

谭民政老师打开手机的罗盘,站在聚福堂前,面向山脚的南岳古镇,兴奋地说:“果然,是坐北朝南,只偏东25度。”

虽然这座兴建于1936年的同寿堂,与延寿亭和聚福堂的兴建只相隔一年,但聚福堂的门额、楹联均保存较完好,而同寿堂只剩大半根石柱插在半山云中。

或许这句“得好友来如对月”,正是那激荡了一个世纪的回音。伊人伫立半山云烟之中,翘首张望来访的友人,伴着潺潺山溪,把盏再话松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