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之都”衡阳打造产业新名片

会展经济赋能
“计量之都”衡阳打造产业新名片
南华大学第二届智能计量微专业开班。


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专家研发楼。


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首开区鸟瞰实景图。


湖南交创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正在测试新一代传感器。


建湘工业文化街区改造一新承办展会。


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基地之一的钟表产业园蓬勃发展。


■文/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小山  通讯员  金羽泽  图/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  斌  罗茂盟  通讯员  徐  辰  易建军

在这个以精度论英雄的时代,衡阳这座古老的城市正在用最现代的方式重新定义“度量衡”的产业价值。

在建湘工业文化街区,老厂房的轮廓在秋日阳光下显得格外庄重。工人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全国计量工作座谈会、全国产业计量融合创新会和第二届计量仪器装备展(简称“两会一展”)做最后的准备。这条曾经机器轰鸣的工业长廊,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重获新生。

11月11日至13日,这里将迎来220余家参展单位,1.5万平方米的展区将展示中国计量产业的最新成果。而对衡阳而言,这场展会远不只是行业的聚会,更是一场产业升级的“成人礼”。


计量基因:从历史深处走来


衡阳与计量的缘分,刻在这座城市的名字里。

据《甘石星经》记载,衡山居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度应玑衡”,即如衡器一样可称量天地重量,能“铨德钧物”。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让计量意识早早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

自秦汉以来,衡阳就是度量衡器具的重要制造中心。清代进入鼎盛时期,衡阳“衡器坊”的工匠们用巧手打造的天平、秤砣热销湖广。这些古老的衡器,不仅见证了商品交易的繁荣,更承载着这座城市对“精准”的执着追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座城市曾创造出令人骄傲的工业辉煌。衡阳手表厂作为湖南唯一的手表制造企业,以“24把镝子起家”,生产出的“芙蓉”“南岳”牌手表,以其精湛工艺风靡全国。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拥有一块衡阳产的手表,成为许多人的梦想。

同一时期,衡阳仪表厂、地磅厂等企业生产的称重设备,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工业、农业、商业、科研、医疗卫生等领域,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时代大潮汹涌。上世纪九十年代,伴随技术迭代和市场变革,传统产业遭遇寒冬,衡阳的计量制造业也未能幸免。衡阳手表厂、仪表厂等接连破产改制,曾经轰鸣的机器渐渐沉寂。但计量的种子,早已深埋在这片土壤中,只待春风吹拂,便能破土重生。


会展破局:从“参演”到“导演”的智慧


2015年,转折出现。

在广州钟表行业打拼多年的衡阳人唐灵军,带着资金和现代钟表技术回乡,并获得了“芙蓉”“南岳”手表的品牌授权与传承。“当时衡阳手表厂生产的‘芙蓉’牌手表,零部件自给率大约为80%,要实现集约化的规模效应,还远远不够。”唐灵军深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复兴整个产业。

于是,他走访了大湾区近300家钟表企业,牵头召集湖南籍企业家返乡创业,建设船山时间谷钟表产业园。这一举动,拉开了衡阳计量产业复兴的序幕。

但真正的突破,来自发展思路的转变。

“我们不仅要‘参会’,更要‘办会’。”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旷诗秦道出了关键,“以会展集聚带动产业集聚,这是我们的核心策略。”

这一思路,正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倡导的。10月30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在衡阳调研时指出,要瞄准“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聚焦产业链前端、尖端、高端,展示一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院所的最新成果,把“两会一展”办成赋能经济发展、扩大产业影响、提升城市形象的盛会。

此前,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智能衡器计量产业链链长陈飞率队调研产业建设时要求,要发挥衡阳基础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以支柱产业为支撑,谋划全产业链发展,筑牢产业基础;以“法治护企”为抓手,深化营商环境建设,护航产业发展;以动态调整为方向,狠抓目标落实,保障产业成长。

市委书记刘越高在调研“两会一展”筹备工作时强调,要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做好各项筹备保障工作,将“两会一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实效,确保这场国家计量领域最高规格的年度盛会圆满成功。

而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健推动的“安商稳商”圆桌会机制,则为企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扶。这一创新机制已连续举办14期,成为政企沟通的重要平台,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从参加首届计量仪器装备展,到自主举办上海产学研对接会、苏州招商洽谈会,再到承办全国性的行业会议,衡阳完成了从“参演者”到“导演者”的华丽转身。这种转变,不仅带来了知名度的提升,更实现了产业要素的快速集聚。


产业涅槃:老树新枝的生态重构


天雁机械的老厂区经过改造,已成为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的首开区。红砖墙与现代玻璃幕墙的交融,象征着这座城市产业升级的路径——在传承中创新。

园区采用“一区两基地”布局,总规划面积8800亩。核心区位于石鼓区,盘活天雁机械老厂区;船山时间谷基地位于衡阳县西渡镇;衡山科学城基地位于衡阳国家高新区。这种布局既考虑了空间分布,也兼顾了产业协同。

“我们不是简单地重建工厂,而是构建一个产业生态。”旷诗秦介绍,园区已签约企业36家,成功招引海克斯康、威胜信息、广电计量等行业头部企业。目前首开区签约企业36家(含平台建设单位)、注册落地19家,成功招引细分领域头部企业16家。

全球测量巨头海克斯康的入驻颇具象征意义。其项目负责人表示:“选择衡阳,不仅看中产业基础,更看重完整的创新生态。园区提供的全链条服务,让我们能够快速落地并开展业务。”

在船山时间谷,140多家钟表企业构建起完整产业链。组装一只机械表需要的100多个零部件、1000多道工序,都能在园区内完成。更关键的是,企业不再局限于传统钟表,而是转向智能穿戴设备的精密计时器件,产品利润率大幅提升。


创新赋能:从“跟跑”到“并跑”的突破


在园区的另一侧,湖南交创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研发团队正在测试新一代传感器。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伍胜朝感慨道:“政府部门给予全方位服务,从场地使用到研发经费,再到市场拓展,让我们能够专注于技术创新。”

这正是衡阳模式的精髓所在——让企业专注创新,其余的交给我们。

园区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航等单位共建公共技术平台和联合实验室,推动智能检测机器人、高端质谱仪等科技成果产业化。2025年3月,衡阳市获批筹建湖南省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标志着技术实力获得认可。

“我们正在积极引进国家级高电压计量检测平台,建立高电压大电流校准实验室,助力衡阳能源电力计量领域相关企业发展和高压计量标准产品出口。”旷诗秦透露,这些平台的建设将大幅提升衡阳在能源电力计量领域的技术支撑能力。

在低空经济这一新兴领域,园区正加快国家级无人机检测中心及低空经济超级工厂建设布局。走进园区的衡阳群英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各式无人机映入眼帘。“落户首开区,让我们能够‘零距离’对接国家级检测资源和计量标准。”公司总经理何美英如是说。

人才培养方面,南华大学第二届智能计量微专业开班,海克斯康与园区共建国家级计量人才实训基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持续创新注入源动力。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了产业发展的人才供给。


企业心声:集聚效应的获得感


衡阳群英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美英的体验颇具代表性:“园区不仅提供了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让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技术创新。这种‘拎包入住’的服务模式,大大降低了我们的创业成本。”

在威胜信息的厂房内,新研发的智能电能表正在下线。公司负责人表示,入驻园区后,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更加紧密,“有时候遇到技术问题,走几步路就能找到合作伙伴一起解决。这种产业集聚效应,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

广电计量检测集团的工程师们,正在为园区企业提供“家门口”的检测服务。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看中的是衡阳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人才支撑。在这里,我们可以为园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检测服务,大大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提升了整体竞争力。”

在船山时间谷,从广州返乡创业的唐灵军指着新下线的智能手表说:“我们现在不仅做机械表,还生产智能穿戴设备的精密计时器件。这种新产品不仅能计时,还能监测心率、血氧等健康指标,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政策护航:多层次支撑的发展生态


在政策支持方面,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获得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重保障。

2024年底,湖南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衡阳智能计量衡器产业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资金申报、贷款贴息、人才培育等方面提供全要素支持。这份被业内称为“省十条”的政策文件,为园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5年5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出台支持产业园建设的“国九条”专项政策,通过优化型式批准流程、简化标准物质审批、强化计量标准建设等举措,“精准滴灌”产业发展。这些政策打破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衡阳国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华春深有感触地表示:“依托政策支持,企业申请OIML(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证书可获得专项指导,大大降低了认证成本,提升了出口竞争力。”这些政策的出台预计将拉动公司出口增长30%至50%。

与此同时,总规模20亿元的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子基金正式设立,将重点支持园区内具有成长潜力的创新型企业,为初创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衡阳市还推出“衡好办”服务品牌,践行“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四到”理念。在“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测评中衡阳排名全国第29位,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夜幕降临,建湘工业文化街区的灯光渐次亮起。老厂房在光影交错中,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未来的期望。

不远处的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内,威胜信息的生产线仍在运转,广电计量的实验室灯火通明,群英飞科技的研发团队还在攻关。这座老工业城市,正在用自己特有的节奏,书写产业转型的新篇章。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了一个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样本。这里没有割裂式的革命,而是在传承中创新;没有好高骛远的空想,而是脚踏实地地构建产业生态。会展经济与产业培育的良性互动,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有机结合,让这座有着深厚计量基因的城市,在新时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节奏。从古老的度量衡到现代的精密仪器,从传统的“衡器坊”到如今的智能产业园,衡阳用实践诠释着“计量”的深层内涵——不仅要精准测量物理世界,更要精准把握发展脉搏。这或许正是“计量之都”给其他城市转型带来的最深启示:精准定位,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