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新文 李志生 欧玮毅
“以前这里是杂草堆,荒着没人管,现在要改休闲地,带孙儿散步不用跑远了!”清晨的常宁市南一环口袋公园工地,南水村村民李桂兰踮脚望着工人铺设的健身步道,语气里满是期待。
自2024年“城市微革命 幸福家门口”精细化治理三年行动启动以来,常宁以“绣花功夫”破解民生痛点,从机制创新到实干落地,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一场细微处的“微革命”,正让“幸福触手可及”成为市民日常。
机制创新:
闭环响应,服务提速赢民心
“社区菜地又乱又招蚊虫!”培元街道两江社区居民刘满元在网格议事群反映:社区闲置地块被零散开垦成菜地,菜畦杂乱、农具堆放,成了环境难题。收到反馈后,街道联合社区迅速响应,未搞“一刀切式”清理,而是按“疏堵结合、为民便民”原则,仅半个月就完成菜地规划平整,划分“田字形”菜园,铺便道、装栅栏,既满足居民田园需求,又解环境问题。
这样的高效处置,源于培元街道量身打造的民生诉求闭环响应体系。该街道率先搭建“居民诉求—网格收集—街道交办—部门办理—结果反馈”全流程机制,明确各环节责任与标准,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从根源上杜绝诉求积压。而体系高效运转,更靠“三长制+常管家”(片长+组长+楼栋长)的精细化管理,让诉求收集更准、响应更直接,把闭环链条延伸到居民“家门口”。
在治理末梢,“三长制”让服务触达“最后一米”。御水苑小区业主张强回忆,上月电梯突发故障,7时15分向楼栋长反馈后,对方同步在“三长联动群”上报,7时40分维修师傅就到场,9时前恢复运行:“不仅修得快,还特意叮嘱别耽误上班,太暖心了。”截至目前,该机制已受理诉求96件、办结65件。
微改实干:
小切口大民生,痛点变亮点
“以前顾客找车位要绕三条街,现在门口有划线车位,客流涨了近三成!”莲花步行街商户谢斌笑着说,门前整齐的专属车位成了“最好的引流广告”。这处曾因“杂物乱堆、停车无序”遭吐槽的“脏乱点”,如今古雅莲花亭矗立,文化彩绘装点墙面,成了“文化景观+便民服务”打卡地。
针对“停车难”痛点,常宁打出“增供给+优共享+柔执法”组合拳:城管联合多部门在城区拆除多处违建,并新增划线车位3800个;节假日协调企事业单位开放停车场“错峰共享”;交警大队推行“10分钟温情缓冲”“国庆、中秋假期轻微交通违法行为免予处罚通过”等措施,2024年发送违停提醒152.73万条,97%车主主动挪车,违停罚单同比下降68%。
背街小巷“微改造”解开老院“忧居”难题。宜阳街道城东社区湘运车站家属院始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5栋楼承载着80余户居民的日常生活。曾因49处违章屋棚挤占公共空间、管网堵塞、楼顶渗水等问题困扰居民。在社区治理团队与居民的协同配合下,违章屋棚已全部拆除,雨污分流接近收尾,飞线逐步入地,小区焕颜如火如荼。社区书记邓自文驻守施工现场,信心满满地表示:“按当前进度,年底即可竣工,届时将实现‘路平、灯亮、水畅、景美’的宜居目标。”
全民共治:
共建共享,家园焕新暖人心
“以前觉得治理是政府的事,看见干部蹲在地上捡垃圾,才明白‘家园变美’要大家一起干!”每周五的“靓丽星期五”志愿服务日,市民朱小红都会准时带上清扫工具与市直机关干部、社区工作人员一同清扫卫生死角。
“靓丽星期五”志愿服务已形成“固定时间+固定流程+动态任务”模式:每周五下午3时至5时,1200余名市直机关干部、社区工作人员下沉各社区,围绕“卫生清理、文明劝导、政策宣传”三大任务开展服务。
城市“边角料”华丽转身,化身民生“绿客厅”。占地1300平方米的南一环口袋公园,曾是堆满建筑垃圾的闲置地块。如今科学规划了健身区、休憩区,还设有环卫工人休息室,配备空调、饮水机。“投入小、见效快,真正实现了‘300米见绿、5分钟入园’!”南一环口袋公园项目负责人朱志敏介绍道。该公园建设过程中,践行“群众提、大家干”的理念,居民深度参与规划、监督全过程。规划阶段,项目组多次召开居民座谈会,广泛倾听民意,大家围绕公园功能、景观等提出诸多建议,均被纳入方案。
从“一位难求”到“有序停放”,从“杂草丛生”到“推窗见绿”,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参与”,常宁“微革命”勾勒出城市治理现代化图景,让更多民生痛点变成幸福亮点,让“幸福就在家门口”升级成为山水田园新常宁的鲜明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