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讯(文/全媒体记者 朱希龙 制图/全媒体记者 张静)2025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通过高标准推进“机器管招投标”系统建设与应用,以数字化、模块化、逻辑内嵌的范本体系重构了招投标流程。“机器管招投标”系统通过“管范本、管招标、管投标、管评标、管监督、管履约”六大环节,实现了从“人工干预”向“数智规则”的治理转型。
“机器管招投标”系统于今年2月24日通过联调联试验收,3月13日首个试运行项目成功挂网。4月21日起,负面清单外项目全部纳入系统实施。截至10月20日,我市工业、交通、水利等七大行业已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系统累计发布招标计划383个,挂网项目332个,完成开评标273个。
在规范交易秩序方面,“机器管招投标”系统自动生成招标文件,评标办法由系统根据项目规模与行业类型智能匹配,从源头杜绝“量身定制”,使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竞争。系统运行以来,平均投标企业数量提升108.96%,省外企业参与率提高6.68%,中标率提升16.55%。
在效率提升方面,“机器管招投标”系统通过自动比对资质信息、智能辅助评标、乱序盲评等方式,大幅压缩交易时长。数据显示,引入“机器管招投标”后,平均开标时间缩短65.1%,仅为8.2分钟;平均评标时间缩短61.3%,为4.7小时;平均节资率由8.87%提升至16.41%,增幅达85.01%。系统还具备较强容错能力,对一般性错误不予废标,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
在标后履约方面,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创新建立了全程监管体系,推行“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对项目合同签订情况进行动态跟踪。通过“周调度、月通报”和“一项目一专班”等工作机制,实现了法定期限内合同签订率100%,平均签约周期由25天压缩至15天,有效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机器管招投标”改革实践成效显著,极大地提高了招投标工作效率,节约了招投标成本,有效防控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廉政风险,打造了更为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目前已成为全省推进深层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代表。今年5月23日,新华社在“经济大省挑大梁”系列报道中,对衡阳“机器管招投标”系统应用进行了专题推介。该系统正在成为衡阳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贡献了衡阳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