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三航母”时代

中国进入“三航母”时代
福建舰正式入列意味着什么





11月5日,我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入列授旗仪式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举行。        ■新华社发

我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入列授旗仪式11月5日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举行。

航空母舰是衡量一个国家海军实力的重要标志。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入列;2019年12月17日,山东舰入列;2025年11月5日,福建舰入列……人民海军正式进入“三航母”时代!

那么,福建舰正式入列意味着什么?福建舰经历了哪些关键节点?电磁弹射技术有何亮点?


第一问

福建舰正式入列意味着什么?


福建舰的入列,意味着人民海军的航母实现了“从0到3”的跨越,实现了从改造升级到自主建造,从滑跃起飞到电磁弹射的跨越,开启了中国海军的“电磁弹射”时代和“三航母”时代。

然而,即使航母交付部队了,也不意味着它就能马上开赴前线作战,形成真正的战斗力。按国际的规律和惯例,从服役到形成战斗力要5—8年时间。

航母平台集动力系统、起降和弹射系统、舰载机、舰用武器系统、通讯指挥系统、预警平台等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子系统于一体,组成一个完整的海上作战平台。作为大型水面舰艇,不仅舰上各类装置、电子系统、武器系统等需要调试,军舰内部各个系统之间需要磨合,与编队中其他舰艇的协同需要训练,舰载机飞行员训练、舰机协同等也需要较长时间完成。


第二问

福建舰经历了哪些关键节点?


福建舰是我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也是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舷号为“18”,2022年6月17日下水命名。

2024年5月1日,福建舰从上海江南造船厂码头解缆启航,赴相关海域开展首次航行试验。根据航母建造工程进展,这次海试主要检测验证福建舰动力、电力等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025年9月22日,中国海军宣布,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受阅的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已于此前完成在福建舰上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标志着福建舰具备了电磁弹射和回收能力。这是我国航母发展历程中取得的又一次突破,对推进海军转型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5年11月5日,我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入列。

从2024年5月福建舰启动首次海试,至2025年9月宣布完成关键弹射试验,再到2025年11月5日正式入列,福建舰在一年多时间内连续突破多个关键节点,进度远超预期。

有专家表示,拥有了三艘航母,就可以在三个主要方向上同时运用航母兵力,会有更为广阔的安全纵深。与此同时,三艘航母也可以进行轮换。比如一艘航母处于维修状态,另外一艘航母可能是处于待命状态,可随时执行任务,还有一艘航母可能在海上进行机动部署,已经是处于任务状态。


第三问

电磁弹射技术有何亮点?


福建舰由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其电磁弹射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航母固定翼舰载机的起飞方式主要有垂直/短距滑跑起飞、滑跃起飞和弹射起飞等。相比弹射起飞,其他起飞方式都需要靠舰载机自身动力实现起飞,但靠舰载机自身动力起飞会遇到燃油消耗大而影响舰载机离舰空中作战半径,舰面甲板侧风和舰体摇摆等因素而影响舰载机起飞作业的环境适应性和整个舰队的机动性,更为重要的是不能起飞重型飞机,例如预警机。

电磁弹射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感应电磁斥力将飞机弹射升空。相比蒸汽弹射,电磁弹射器的体积将比蒸汽弹射器减少一半,这使其在航母上布置更加灵活,便于优化航母设计,有效利用舰上空间。电磁弹射器可靠性好、便于维护。电磁弹射器用直线电机对舰载机加速,结构简单,其电力电子变换系统、控制系统都在成熟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同时,电磁弹射器能量幅度宽,易于控制和调节,可弹射舰载机的范围广。

前不久,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在福建舰上起降成功,电磁弹射技术功不可没。可以说,电磁弹射为未来福建舰舰载机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宽泛的选择。       (据《科技日报》)


延伸阅读


中国科技硬核实力接连刷屏


工程建设、新型储能、深海探索等领域实现多个重大突破


两天来,我国在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中国科技与中国实力再度刷屏。

11月6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2025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北斗产业呈现强劲增长趋势,多领域应用渗透率持续扩大。目前,全国已有88个北斗探空站的数据接入全球气象资料交换系统,为全球天气预报持续输出“中国精度”。


世界首座

双层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大桥通车


11月6日上午,铜陵长江三桥正式通车,这是世界首座双层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大桥,解决了超大跨度与结构刚度并存的技术难题。大桥全长11.88公里,主跨988米,为公铁两用桥。通车后,优化提升了区域过江通道通行能力,也让全长641公里的G3京台高速安徽段实现全程高速通行。


世界第一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1亿千瓦


11月5日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截至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1亿千瓦,装机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与“十三五”末相比增长超30倍,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已跃居世界第一。

分区域来看,华北地区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3118万千瓦,占全国30.4%;西北地区装机2672万千瓦,占全国26.1%;华东地区装机1655万千瓦,占全国16.1%。

目前,我国新型储能的大型化发展趋势明显,单站10万千瓦及以上装机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前三季度,全国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约为770小时,同比增加约120小时。在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等方面,新型储能作用逐步增强。


全球首个

深海生境智能多模态大模型发布


11月6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全球首个面向深海典型生境的多模态大模型——“深海生境智能认知与探索多模态大模型”。

“深海生境智能认知与探索多模态大模型”是联合国“海洋十年”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的重要成果。该模型具备深海生境的智能感知、深海生境全域智能推演、治理决策方案生成与沉浸式认知导览等功能,并完成对一座深海海山和一处热液区的智能认知系统构建。       (据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