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和平
赵贞吉(1508年—1576年),字孟静,号大洲。四川内江桐梓坝(今四川省内江市)人。系南宋右丞相赵雄之后,明朝中期大臣、著名学者。他青年时期深受王守仁“知行合一”学说影响,后来继承王艮的“格物说”,主张身体力行办实事。
赵贞吉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授翰林编修。后历任教习宦官、会试同考官、右中允兼管国子司业事等职。“庚戌之变”时,明世宗集百官商量对策,只有赵贞吉反对议和,得到世宗赞赏,升左谕德兼御史,因严嵩陷害,被贬谪为广西荔波典史。嘉靖四十年(1561年),迁户部右侍郎,因严嵩排挤,被罢官。隆庆元年(1567年),被起复为吏部左侍郎,掌詹事府事。因受到穆宗欣赏,于隆庆三年(1569年)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次年兼掌都察院事。隆庆四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把汉那吉部率众降明,赵贞吉力议接受归降,促成“隆庆和议”。由于与阁臣高拱不和,不久被排挤而去,致仕归家。晚年从事讲学,后杜门谢客,专心著述。于万历四年(1576年)赵贞吉去世,享年69岁。获赠少保,谥号“文肃”。
赵贞吉的文学成就享有盛名,与杨升庵(杨慎)、任少海(任翰)、熊南沙(熊过)并称为“蜀中四大家”。其文如其人,雄快豪迈,气韵不俗,除被人以贾谊相比的两道上疏外,其亦有《洗心亭记》《求放心斋铭》《克己箴》《掌石赋》等殊为可读。其诗作文学价值尤为可观,传世五百余首,尤以七言见长。诗文集被整理为《文肃集》,今人辑有《赵贞吉诗文集注》。
赵贞吉于1550年宦游衡岳。其时,他得罪了权臣严嵩,以“漫无区画”罪几乎死于廷杖之下。由翰林院编修被贬谪为广西庆远荔波典史,由此开始了11年的京外漂泊生涯。他携妻子儿女一路南行前往广西履职,就是在这个时期顺道来衡岳寻幽探胜的。
这是他人生至暗的时刻。还好,衡岳山水给了他温暖的拥抱和心灵的慰藉。他用一组诗记录了他的这次衡岳之旅:
其一《游岳》
一
治水要寻苍水使,牧牛须问白牛禅。
我来七日朱陵洞,但辨齁齁一醉眠。
二
天边云荡六铢衣,海上山排步障围。
莫愁湿却花坛路,自有崦嵫返照晞。
其二《登祝融峰》
朱陵地主鹿皮翁,指我名峰上祝融。
提笔不为当世字,披襟犹喜大王风。
颇疑诸子歌衰凰,似借相逢喷雪鸿。
我欲结茅为小隐,期君终岁住云空。
其三《宿衡岳观音岩》
一
朱陵洞借紫岩眠,月转寒空野烧燃。
为照暗窗传蜡烛,因疗消渴接山泉。
悟如石已三生坐,梦拾珠将九曲穿。
七十二峰防指点,故驰云绕日衣边。
二
溟渤谁生一滴身,随来竿木几冬春。
云山到处留方驾,人世何年破一尘?
守少芋炉防旷达,识多迷离损清贫。
他方自此传吾语,为勘紫霄峰上人。
其四《出方广作》
偶来何见去何闻?耳畔青泉眼畔眠。
山色有情能恋客,竹门将别却怜君。
瘦筇又逐孤鸿远,浪迹如还落叶纷。
尘土无心留姓字,碧纱休护壁间文。
在他眼里,南岳“四绝”之一的方广寺一带尽是泉声、云影、山色,但他究竟是谪贬中来游,诗里头不免对山灵透露出淡淡的伤感。
其五《石鼓书院》
昔年随雁临江亭,重来雁去空复情。
雁南雁北杳寒影,人古人今争善鸣。
蒸湘悠悠濯谁足,风雨淅淅改人缨。
长蓑短棹自兹逝,吾将何处逃吾名?
从诗句里看出,赵贞吉应不止一次到石鼓书院,只是此时他的心情低沉,看淡了世俗和名利。事实上,赵贞吉与衡州知府蔡汝楠友善。蔡汝楠曾邀赵贞吉、茅坤等前来石鼓书院开坛讲学。
其六《花药寺》
衡州花药城南寺,叶蔓花枝剧可攀。
随雨散来应遍地,披云采去更何山?
江幽雁舞鲛妃室,月净龙涓兔子关。
但昔托身迁遂日,只随延赏刹那闲。
花药寺被誉为“衡州四大佛教丛林”之一,自创建以来香火鼎盛、绵延不断。“花药春溪龙现爪”是“衡阳八景”之一。
其七《廻雁峰晚望因访庞居士旧居》
草绿江清湘上原,蹬盘塔跻望千门。
耳中众籁真同吹,眠底双流自二源。
玄鸟数声惊远客,青蒭一束慰离魂。
不堪日暮支离甚,又访庞公过另村。
庞居士应是指庞蕴,他是马祖道一门下一位出名的居士,有“维摩诘”之称。他少悟尘劳,志求出世。庞居士未习禅之前,之所以名满湖湘,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名士风范,另一方面因他的乐善好施。不管什么人,只要找上门向他求助,他都不会让来者空手而归。后来他认为积财是“三世怨”的傻事,一家人将金银财宝、巨万家产尽数抛入了湘江。过着安贫乐道,处之泰然的清苦生活。
赵贞吉回到京城后,对南岳这座大山甚是思念。他借《送朱掌教之衡山》一诗表达了这一情感:
北客动羁思,天清鸿羽高。送尔游南岳,看子戴二毛。
卑棲聊借稳,风磴莫辞劳。何日凌虚馆?青鸾破海涛。
赵贞吉诗文雄快,直抒胸臆,“真”与“实”是他奉行“经世致用、就实黜虚”的毕生追求,亦成就了他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