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和平
蒋信(1483—1559年),字卿实,号道林,湖广常德府武陵县(今常德市武陵区)人,明朝中期官员、著名的理学大师。
蒋信生活在阳明学盛行的十六世纪,先后师从于王阳明、湛若水两位当世大儒,表现出的则是对学术的独立思索与见解。嘉靖二年(1523年),蒋信作为岁贡生赴京拜访了湛若水,并恭敬地呈上自己的见解。湛若水感叹说:“楚地竟有这样的人才!”于是与他深入讨论圣学的精义,数月后才离去。嘉靖十一年(1532年),蒋信考中进士。历任四川水利佥事、贵州提学副使等官职。在贵州履职期间,他拒绝了播州(今遵义)土官的贿赂,并将一个妖言惑众的道士绳之以法。1541年他升任贵州提学副使,在那里建立了两所书院,左边命名为“文明”,右边命名为“正学”。蒋信的贵州弟子中,佼佼者当属马廷锡、李渭和孙应鳌,均为黔中王学的主将。龙场原本就有王守仁的祠堂,蒋信还为其置办了祭田。
蒋信为学主张“万物一体”,主张“理气、心性、人我,贯通无二”。指斥先儒“性是理,理无不善”是“气质外别寻理”。还强调“不当于心外更求知”。他长年讲学,是楚中颇具成就和影响的大儒,被湖南学者尊为“正学先生”。著有《桃冈日录》《圣谕衍》《古大学义》《棰冈训规》,合著有《新泉问辨录》等。
三度游岳,数次开讲
在蒋信心中,南岳衡山不但是自然的高山,更是文化的高山,心驰神往。据考证,蒋信也和他的老师湛甘泉一样,曾三度游历南岳。
他第一次来南岳,是应湛甘泉第二次游南岳的邀约。时年78岁的湛甘泉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九月初六抵南岳,蒋信后他十一天,于九月十七日来到南岳,和湛甘泉及他的弟子骆尧知(广东人)、罗朝岳(茶陵人)等一起游览方广寺和二贤祠等名胜。面对朱熹、张栻等一众先贤圣哲,蒋信饶有兴致地作了几首诗:
其一为《次朱张二先生韵》
题品从人漫拟莲,中天秀色谢佳妍。
角巾晚对苍烟里,不记莲翁受乐篇。
其二为《次朱张韵》
一片秋云伴远程,山山吟鸟傍游人。
夜来七十峰头遍,不省闲身是我身。
其三为《又次东廊韵》
鞭鹤同谁出薜萝,石泉云外和予歌
太清清处堪同住,不用青钱买竹窝。
其四为《石泉》
嘉会堂高围石林,泉分卓锡下云森。
拈将圣训君同领,落尽灯花夜几深。
末径可怜空语佛,多年却恐未知心。
如今独喜石泉子,肯为疏狂和不禁。
其五为《次石泉》
我到吟诗泉亦吟,与泉浑是自然音。
听泉若到忘情处,七十二峰何处寻?
蒋信的这些诗虽算不上上乘之作,但理学味浓厚,不乏一代学者风范。
这次,师生两人在南岳唱和了一个月之久。蒋信参观了湛若水在紫云峰下建的甘泉书院,大为赞叹,为之作有《甘泉精舍记》。记述了湛若水由广东来衡,建甘泉书院的过程:“遂自罗浮携门人……由西樵山拏舟微服而行,不访其家,亦不谋诸家人,所过自僦民舟,不令官府知之。逾乐昌而郴,舟仅容身,从者多病。居之裕如也,将观祝融之朝日,一望紫云即指曰:钟秀之区,无过于此,不可以终吾老乎?讯之道士,始知为无主废观址焉,十余亩。遂计其值,买诸官,乃募、乃辟、乃构、乃筑堂舍、门槛,逾月而次第告成,讲堂五间、寝室三间、外大门一间、二门三间、垣墙周遭。”可见当时湛若水办学心切,传道情笃。
是年,蒋信还应邀为老师湛若水的《心性图书》作序云:“且夫兹学也,非白沙先生之学,乃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学,”明确以湛若水上接孔、孟、周、程道统来为甘泉学派定位。
蒋信第二次来南岳是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八月。他到广东罗浮拜访老师湛甘泉后回湘,好友、时任湖南兵备副使的潘子正在衡阳任职,邀请他到南岳甘泉精舍和石鼓书院开讲,他欣然而至,他们一起登上祝融峰观看日出。衡州一大帮子士人、学者跟随蒋信游学。蒋信一行还去了“天下法源”“曹洞宗祖庭”南台寺,写下文采飞扬的《游南台寺》诗:
此是人间几洞天,怜予今夜共君眠。
诸江翠练供双眼,万树苍虹对老仙。
吟就新诗招皓月,呼将秃笔扫浓烟。
醉余豪兴倾衡岳,欲驾飞来石上船。
第三次是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正月底,时年91岁的湛甘泉再来南岳时寄诗常德约蒋信,在《至南岳书院寄常德蒋道林督学》诗中云:
岳顶登歌寄道林,一翁九十云千寻。
八程不惜来嘉会,君来不来春亦深。
可以推测蒋信应是三月中旬前后从常德赶来南岳的,73岁的他与陈仲录一起在衡山再次拜见了恩师湛若水一行。蒋信作《答甘泉游岳》:
秋风飘云裾,采药过衡麓。绣袍天上使,揽辔来何速。
一为帝文曲,皇皇宣化育。一为帝执法,秉钺镇南陆。
并负钟鼎姿,不数莲城玉。开筵列佳肴,倾论侈前蠋。
朱轮古遟迟,促席仍信宿。迁疏发已短,啜声故所欲。
偶结山中欢,渴襟岂应足。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恩师的褒奖和敬仰。
在甘泉书院,两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大学者再次相遇了,他们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久久不肯放开,激动得热泪盈眶。
比游山玩水更重要的是学术交流,是思想的碰撞,他一度和恩师湛甘泉在南岳甘泉书院和衡阳石鼓书院讲学,一时鸿儒往来,谈笑风生。
蒋信的数度南岳之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同时代的“粉丝”、广东学者、诗人王渐逵就有《寄蒋道林思南岳》组诗,特辑录两首:
衡岳孤且高,亭亭祝融峰。屹立镇南纪,瞻依世云同。
美人居其下,云萝漫相封。安得一见之,我心则以降。
又《寄蒋道林》:
秋月秋风动远思,衡阳归雁暗相期。
何当鼓柁湘江上,岣嵝峰头读禹碑。
海内巨儒,高山仰止
蒋信的道德学问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蒋信认为,心学道统由孔子、孟子发端,中经周敦颐、程颢,下起陈白沙,再传湛若水。程颐、朱熹、陆象山、王阳明均不在道统内。
蒋信建构儒家心学道统,旨在为陈白沙、湛若水一系争夺正统话语权。其门下弟子柳东伯推许蒋信继承陈白沙、湛若水的心学正统,认为是道统所在。嘉靖皇帝曾诰封蒋信为“奉直大夫”。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二月,蒋信去世,终年77岁,私谥“正学先生”。 贵州第一大儒孙应鳌《正学先生道林蒋公墓志铭》:
先生为海内巨儒,禀受既粹洁,而究竟于学问者益醇;气量既弘毅,而蒇明于师友者益精。锻炼于贫病者,证之弥切,故体察至真;厝注于事应者,用之愈彰,故践履至熟。卫道则剖判微渺,防之甚严;守德则兼融动静,持之至密。中和涵诸心,光彩焕诸外,型范被诸人,述作流诸后。蔼焉春回,灿焉星布,岳焉山立,沃焉海润,光大孔门,厥功伟矣。
孙应鳌为黔中王门成就最著、影响最大者。蒋信提学贵州时,孙应鳌未能求学其门下。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进士后,孙应鳌“往来到武陵境,始见之,见则未尝不造膝移日,虽旋别去,凡谈说之入耳,鼎鼎于心,又未尝忘也”。李独清亦认为:“(孙)先生之学,得力于信者居多”。而蒋信也极为器重孙应鳌,他在临终前交代两个儿子,行状由跟随他较久的柳东伯撰写,而墓志铭则一定要由孙应鳌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