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归思满衡湘

“吴中才子” 文徵明:
蹉跎归思满衡湘

■廖和平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出生在江苏长洲(今苏州)。因祖籍今衡东县大桥镇礼厚村,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

据《衡山观湘文氏族谱》记载,文徵明的远祖文宝,乃宋朝时期的贤士,其后裔中有一支迁居至衡山,成为衡山三卿各派始祖。文徵明的曾祖父文俊卿,便是这一脉的第六代孙。文俊卿的次子文定聪,在明朝被授予衡州卫千户之职。文徵明的曾祖父文惠将家族的血脉延展至苏州,成为苏州文氏的始祖。文徵明对先世祖宗的怀念,通过他的号“衡山居士”与“文衡山”得以体现。

他曾官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是明代名动天下的大才子,系著名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传世画作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传世书作有《醉翁亭记》《滕王阁序》及前后《赤壁赋》等,传世书画册页最有名者《潇湘八咏》,现藏广东博物馆。

文徵明心里始终装着故乡南岳衡山,他一生都把桑梓之情藏之于诗文里、画作里、书法里和梦里。

“迢递秋声连朔漠,蹉跎归思满衡湘。”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夏,62岁的文徵明避暑江苏石湖草堂时,创作了著名的《四声诗》。分别以鸡、蛙、雁和砧四种声音入诗,展现了他对自然声音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尤其是《雁声》诗,雁鸣声声思衡湘,最为动人:

尺书不至意茫茫,酒醒俄惊雁北翔;

迢递秋声连朔漠,蹉跎归思满衡湘。

五更风雨青灯暗,万里江湖白发长;

四海平生几兄弟,年来凌乱不成行。

想故乡,念故亲,故土珍藏游子心;还衡山,归衡山,衡山远在白云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把最亲的族人送回原籍寻根,就是对诗礼传家、忠孝节义最好的诠释。如《送族弟彦端还衡山》:

彦字诸孙端甫良,秋风访族自衡阳。

百年文物家声在,累叶松楸世泽长。

君视前人应不忝,我于同姓自难忘。

不堪相见还相别,楚水吴山意渺茫。

又如《送家侄归衡山》:



文武家声自宋元,忠贤德泽至今传。

江湖相望四千里,谱牒源流五百年。

喜尔衣冠能复始,愧余潦倒不如前。

不堪相见还相别,目送春云思惘然。



南望衡阳旧德门,虎符元帅有诸孙。

山川我正怀桑梓,水木君能共本源。

两地衣冠由昔盛,百年忠孝至今存。

相逢不尽相留意,狼藉秋风酒满樽。

《送族弟彦端还衡山》《送家侄归衡山》诗,均是文徵明对家族血脉和先祖的深情追忆。他借诗抒发了对千里之外衡岳湘水的殷殷祝福之情。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当78岁高龄的好友、广东大儒湛若水第二次游历、讲学南岳时,意欲与文徵明一同游山。启程时,湛即发《与文衡山内翰书》往吴中,邀请文徵明回故乡与他一同登衡山。信中附有《寄文衡山内翰约同居南岳》一诗:

谁人不说文衡山,闻说衡山我开颜。

我有衡山旧精舍,相期月亮共追攀。

文徵明收到湛若水的邀请信时,已经是75岁的老人。这位长期寄居吴中的老艺术家,因身体原因无法应邀回到故乡。不过,他为湛若水如此年纪,尤能上衡山讲学感到由衷高兴,因此作《湛甘泉司马以诗招游衡山奉答》一诗辞谢:

家世衡阳有钓台,江湖流浪未能回。

政怀桑梓千年计,忽枉封题万里来。

月满罗浮劳我梦,云埋岳麓待公开。

追攀见说襟怀壮,倘许春风杖履陪。

读到文徵明书信和附诗后,湛若水欣然步其诗韵,作《和答文衡山内翰韵》云:

紫云洞口紫云台,居士前身亦姓回。

半夜长庚骑鹤过,五峰明月待公来。

三月二月春之半,千山万山花正开。

独立乾坤谁伴侣,及时相赏共追陪。

两位白发老人的诗,写得清新自然,明白如话,诗意极浓,情意满满,却无半点客套虚词,可证两人交情深厚,又都是襟怀坦荡之人。

“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经》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自宋以来,人们多以“三湘”代指湖南。

“潇湘八景”最早出现在沈括《梦溪笔谈》中,那是由一位名叫宋迪的画师所绘画作。宋迪曾在长沙做过官,他所画的《潇湘八景》,即山市晴岚、烟寺晚钟、平沙落雁、远浦归帆、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渔村夕照和潇湘夜雨。衡阳独占两席——《平沙落雁》《烟寺晚钟》。

潇湘自永州下泻数百公里,便到达南岳72峰之首的回雁峰。古人以为雁到衡阳便不再南飞。当北方天气转冷,雁阵南行,南方则秋风送爽,艳阳高照。回雁峰以北地势低平,沼泽、港湾、河汊纵横,湖洲芦苇丛生,旷野平沙,常常引采雁阵栖宿,好一幅秋雁戏沙图。《平沙落雁》因此声名鹊起。

嘉靖三十年(1551年),81岁的文徵明创作了千古流传的《潇湘八咏册》《潇湘八景册》,既展现了他高超的书画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又抒发了他对湖湘大地和故乡绵延不绝的爱:

文徵明对《平沙落雁》的释文为:

征鸿恋回渚,欲下还惊飞。

苇深嶒缴繁,岁晚稻梁微。

文徵明还在《潇湘八景之平沙落雁》中云:

漂泊楚江长,同群兄弟行。

朔风离塞漠,落日下潇湘。

古迹多霞菼,平田足稻粱。

飞鸣眇空际,布武作文章。

从衡阳石鼓江山乘船沿湘江继续北行,经过佛教圣地南岳衡山。晚来风急,万物入眠,唯清凉寺内报时的古钟,不时敲出悠扬洪亮的声音。江舟中的旅者在这种钟声中系舟或者远行,这就是著名的“烟寺晚钟”。

在潇湘八景中,“烟寺晚钟”是唯一不仅可以“观”且可以“听”的景观,也是唯一和佛教相连接的景观。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在此寄情山水,留下诗文和画作。如宋代诗人张经的代表《潇湘八景诗·烟寺晚钟》描绘了夜晚寺庙的宁静祥和之美。大书法家米芾又作《潇湘八景图诗序》,其《烟寺晚钟图诗》云:

绝顶曾僧未易逢,禅林常被白云封。

残钟已罢寥天远,杖锡时过盖紫峰。

从此,衡山清凉寺的“烟寺晚钟”名传天下。

文徵明还作《潇湘八景之烟寺晚钟》诗云:

金碧招提古,高峰最上层。

喧风僧入梵,宿雾佛前灯。

禅观延空寂,蒲牢忽震凌。

黄昏山路险,窘步一枝藤。

“烟寺晚钟”中的“烟寺”是指衡山县城北的清凉寺,遗址在衡山二中(现文召学校)校内。该寺系唐代高僧邓隐峰始建。古清凉寺南边有文峰书院,西边是紫巾峰,峰上有观湘亭,东边是碧波荡漾的母亲河湘江。寺内有大钟和唐代建筑,钟声能震动整个城市。周围环境优美,与古寺的红墙、黄瓦、绿树交相映衬,营造出仙境景象。县志记载:“寺当孔道,輶轩停止,行脚投憩,一大丛林也。寺后有古松如虬龙拏云状,老桂茂竹,青寿可荫。”

离古清凉寺不远处的湘江下游中有观湘洲,总面积200余亩,呈梭子状,看似一艘航母,洲上树木繁茂。立于观湘亭可以遥望观湘洲及江中帆影,天气晴好时可见衡山八景之一的“观湘返照”。洲上原有文峰宝塔和文峰书院。登塔纵观湘江景色,逆流南向,静影沉碧,让人心旷神怡,洲名因此而得。可惜这两座古建筑在1938年惨遭日寇飞机炸毁。

21世纪初,清凉寺异地重建于县城南岳72峰之一的紫巾峰腰,凭栏可以领略到“江上往来人”“城入怀中来”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