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水闸长出“千里眼”“顺风耳”

运行已一甲子的祁东杨柳水闸迎来新生,实现防洪、抗旱、生态效益升级
老水闸长出“千里眼”“顺风耳”
焕然一新的杨柳水闸。


■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  境

白河汤汤,滋养两岸。

在祁东县鸟江镇,湘江一级支流白河中下游,杨柳水闸已静静矗立一甲子。这座距县城23公里的大(二)型水利枢纽,始建于1965年,长期是当地农业灌溉与防洪的“主力军”。

然而,岁月侵蚀让它渐显疲态。闸门锈迹斑斑、开合困难,坝体渗漏如“筛子”保不住蓄水;汛期成令人揪心的“险闸”,旱季成了派不上用场的“哑炮”。“以前,农田灌溉全看老天爷脸色。2022年那场大旱,下游3000多亩晚稻几乎枯死,我种的150亩稻田产量也锐减了七成!”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鸟江镇杨柳村种粮大户李冬平仍痛心不已。

转机出现在2023年,国家增发国债如一场“及时雨”,总投资2245万元(其中国债资金1800万元,省级水利发展资金445万元)的杨柳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破土动工,老水闸迎来新生。


老水闸重塑“钢筋铁骨”


站在重建后的工作桥上远眺,隶属祁东县七碗电灌站管理所的杨柳水闸焕然一新。该所工程管理股股长申朝晖抚摸着闸门拉杆,语气中满是自豪:“以前的闸门锈迹斑斑,轻轻一掰就能掉下碎渣。现在换上的5扇钢闸板,每扇足有10吨重,启闭时稳当得很,一点晃动都没有!”

七碗电灌站管理所所长陈朝晖介绍,这次除险加固工程相当彻底:坝基通过帷幕灌浆筑起“防渗墙”,固结灌浆让岩层坚硬如钢;下游新建的消力池如同巨型“缓冲垫”,将奔腾水流驯服;两岸岸坡用格宾雷诺固定,牢牢守护闸体。

“最绝的是这工作桥,”陈朝晖踩着新铺的防滑钢板笑道,“以前旧桥晃得能看见河床,现在重车开上去稳如平地。”主体完工那天,附近村民纷纷赶来,眼里满是欣喜,“就像自家危房变新房,心里踏实!”

此次除险加固还包括拆除重建水闸管理房(含防汛仓库)、新建安全监测设施、改造防汛公路等,全方位为水闸“强筋健骨”。


新生水闸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这是给老水闸装了‘智慧大脑’!”施工项目部经理徐建指着屏幕介绍,智能化升级体现在两大核心板块:一方面,大坝安全监测信息化,系统实时监测坝体位移、沉降、渗流量等关键数据,异常波动立即触发警报,精准定位隐患点;另一方面,闸门控制自动化,将易卡顿的“翻板门”替换为智能“平板门”,解决泥沙、树枝容易堵塞难题,操作效率实现飞跃。

陈朝晖看着实时数据感慨,“以前防汛全靠人力巡查,现在靠数据精准决策,这才是‘科学治水’!”

“行洪能力提升太明显了!”陈朝晖指着宽阔闸室介绍,“老水闸过流断面小,暴雨洪水根本‘吞’不下;现在闸室拓宽加固,配合自动化闸门,每秒行洪量比以前多近3倍!”他表示,如今即便遭遇超标准洪水,杨柳水闸也能快速腾出库容,守护下游乡镇安全。

(下转第二版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