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 琪
往日浓烟蔽日的田间火场,如今飘散着秸秆发酵的淡淡青草香。近年来,耒阳市通过政策驱动与科技赋能双轮发力,促进秸秆资源有效利用、农民增产增收、生态环境改善,书写着“生态包袱”变“产业财富”的绿色方程式。
早稻收获季,耒阳市新市镇的稻田里,自走式秸秆捡拾机开足马力,在刚收割完的早稻田里忙碌地穿梭着。伴随着机器的轰隆声,散落在地上的稻草迅速被打捆机吸入,经过旋转、压缩、捆绑等环节,最后变成一捆捆棱角分明的金色方砖。耒阳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全国产粮油大县,秸秆资源极为丰富,每年可利用量约42万吨。
新市镇绿联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种、养、加、销及林业、社会化服务于一体的合作社,共流转土地6000多亩,拥有全套农业智能机械设备,组建了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粮食加工中心、秸秆收贮中心、秸秆加工中心五个中心,实现稻草秸秆收集、抓取、打捆、运输、称重、加工、打包、仓储等全程机械化、数字化、现代化,打造“种植+收储加工+市场营销”产业链,合作社加工的基料远销广西、贵州、江西等地,实现企业、农户、社会多方共赢。
秸秆加工利用中心车间内,打捆离田的“秸秆包”摇身一变成为备受饲养户青睐的饲料。种养大户曹利古说:“秸秆粉碎发酵后会变成柔软多汁、适口性好的粗饲料。回收秸秆进行饲料化利用,循环利用了农业生产废料,减少了种植户的耕作成本,还缩短了牛羊的饲养周期,提高了出栏率。”
曹利古有存栏牛400余头,光靠秸秆加工、销售可增收70余万元,原本的农业生态“包袱”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阵地”。
秸秆离田不是终点,而是产业增值的起点。2023年起,耒阳市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重点县之一,逐步形成以饲料化利用为主,基料化和肥料化为辅,秸秆产业化利用新格局。
“以前水稻秸秆处理是个麻烦事,都是用火烧,浓烟很大。现在打捆机直接开到了地里,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还减少了收割费用。”大兴龙村种粮大户李华告诉记者,如今通过秸秆打包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回收的秸秆可以制成饲料提供给市内及周边地区的养殖场,养殖场产生的粪污通过处理后作为有机肥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实现了种养双增效。“去年我家的600亩田光靠秸秆销售就增收了20000多块钱!”
此外,耒阳市还与湖南农业大学深度合作,研究“水稻秸秆低茬收割与秸秆青贮、黄贮技术”“水稻秸秆对生长肉牛生产性能佳配方模型”,为农户制定了《水稻秸秆饲喂肉牛的日粮配制方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目前,这些技术均已应用到日常生产中。
“有项目的带动与系列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目前,耒阳市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0.21%,并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耒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耒阳市新增秸秆综合利用主体15家,新增牵引式秸秆打捆机21台、自走式打捆机1台,新增拖拉机15台,新建2000吨加工利用网点2个,新增仓储运输网点4个。
下一步,耒阳市将坚持疏堵结合,通过实行秸秆低茬收割、粉碎还田(灭茬粉碎)等技术,支持秸秆饲料化利用市场主体发展,重点推进收、储、运一体化体系建设等,让秸秆“有去处、能利用、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