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口水塘“复活”记

因过境高速公路修建,蒸湘区雨母山镇灌溉系统遭到较大破坏。蒸湘区人民检察院启动公益诉讼——
36口水塘“复活”记

■通讯员  李  杨

8月初的雨母山镇雨母村,成片的稻田正泛着青绿。站在田埂上望去,百余亩耕地连成一片绿色,涟涟清水顺着渠道缓缓流过。在整改现场进行验收的蒸湘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检察官神情欣慰。很难想象,一年前的这片耕地还因缺水而绝收。

2024年5月,随着一条过境高速公路全线通车,雨母山镇四个村的村民却犯了愁。工程建设中,雨母山镇有36口水塘因施工而大受影响:16口水塘彻底“消失”,20口水塘被填占大半。原本环环贯通的水系像被扯断的链条,数百亩耕地因此成了“望水兴叹”的旱地。“插不了秧,收不上粮,这日子咋过?”村民们带着焦虑找到蒸湘区人民检察院。

公益诉讼检察官当即启动调查。梳理清楚水系破坏的具体范围、影响程度后,检察官依法向责任单位明确整改方向和时限——要让断流的水渠重新畅通,让干涸的水塘再蓄清波,更要护住村民的“粮袋子”。“第一,尽快启动雨母村、新竹村、临江村、七里山村的水系修复,清淤塘坝、连通沟渠,让断流的水重新‘活’起来;第二,水系修复非一日之功,对那些受影响最大、缺水最严重的村民小组,采取临时抽水、调水等办法,尽力保住眼下的庄稼;第三,耕地是饭碗根,水系是农田脉,多给大伙讲讲耕地保护的道理,让‘护田如护命’的念头扎进心里……”办案检察官给出的建议,既考虑长远,又着眼当下。

为推动整改方案科学落地,办案检察官牵头组织了专题座谈会,邀请区农业农村局业务骨干及涉及水塘修复的村民小组代表参与。会上,各方围绕水塘功能恢复展开讨论:村民代表结合日常用水、灌溉实际提出诉求,农业农村局从农田灌溉系统协调角度给出建议,强调需避免破坏周边水土。蒸湘区人民检察院梳理各方意见后,明确整改需兼顾灌溉功能恢复与生态保护,确保方案科学可行。

2024年12月,水塘整改进入施工关键期,办案检察官又专程到现场走访查看。在施工水塘周边,他们向施工负责人了解清淤、防渗等工序的推进情况,核对施工是否按方案执行;同时与周边村民交流,询问施工对日常生产生活的影响,收集大家对整改的意见,确保整改工作规范推进、贴合实际需求。

在多方努力下,曾经被破坏的36口水塘状况更胜往昔,断流的水系重新连通。

面对前来验收的检察官,村民们心存感激:感谢你们一直费心费力、忙前忙后,不然这些水塘和稻田可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