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板凳龙的起源现无从考证。但有种传说是祁东板凳龙发源于白地市老白地村(现白地市村),传说古时有一贫困人家的姐弟三人常年靠打草鞋为生。有一天,他们看见富家人花钱请人舞龙以图吉利,姐弟三人便就地取材,用自家打草鞋的板凳当龙舞起来,自娱自乐。舞动时,将板凳前端的草鞋耙作为龙头,板凳面用编草鞋的草捆扎成龙身,既简单又轻便。这就是所谓的“有钱人家舞大龙,贫苦人家耍小龙”的说法。最早记载祁东板凳龙的是老白地村的陈景选,他又将板凳龙技法传授给陈运志,通过他和弟子们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最后形成一种有一定影响力,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
祁东板凳龙表演遍布全县各乡镇,以白地市、洪桥、黄土铺、石亭子、风石堰较为活跃,尤以白地市老白地村最为盛行。老白地村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明末清初时期有三街六院一巷和十二座寺庙道观,当地也较富裕,民间常于正月至三月举行闹新春活动,板凳龙表演是其主要表演项目。此外,在当地的祭祀、寿诞、婚嫁等庆典中也常进行板凳龙表演。
祁东板凳龙的耍法有一人、二人和三人舞。一人玩时,两手分别执前后腿;二人玩时,一人执前两腿,另一人执后两腿;三人玩时,前二人各执前端一条腿,后一人双手执一条腿。现在的板凳上都披上了华丽的龙被,龙被上画了龙鳞,以黄色为基调。舞动时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板凳龙的主要队形有“穿八卦”“二龙分水”“穿周长”“龙滚水”等,主要技法有“游龙”“窜龙”“八字滚龙”“翻身滚龙”“二龙戏珠”等。演出现场还有七至八人的乐队演奏祁剧的曲牌和鼓点为板凳龙配乐。
板凳龙小巧精致,舞动起来轻便灵活,保留了一些原始的表演技法,观赏性与娱乐性并存。板凳龙自成体系,也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民间工艺,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1992年,祁东板凳龙在衡阳市首届经贸洽谈会暨南岳庙会开幕式表演中获一致好评。1998年应邀参加“天津21世纪环境与家居综艺晚会”演出,首次走出湖南,引起轰动。
项目保护单位为祁东县文化馆。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境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