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登阳明照万象

夏登阳明照万象

■方富贵

暮色渐至,人们纷纷涌向宜水河畔的步道,试图寻找一丝凉意。河水倒映残存的霓虹,晚风掠过烧烤摊的炭火,将四十度的夜晚吹得嗞嗞作响,仿佛等待一声惊雷,将这闷热撕成碎片。此时此刻,人们心中那份对清凉的渴望愈发强烈:一片净土,一处洗涤心尘的避暑之地。阳明山,便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归宿。

阳明山,位于永州,古称舂山。历经千年沧桑,明代嘉靖年间由南渭王更名为“阳明山”。“阳明”,不仅是山的名字,更是心学的象征。王阳明“心即理也”的思想,简明而深邃,犹如春雨润物无声,洗涤浮躁。在阳明山的静谧中,仿佛能听见“致良知”的回响,映照出一段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每一季的阳明山,都有不同的韵味。春天,樱花与杜鹃竞相绽放,漫山红遍;夏日,绿意盎然,花香鸟语;秋天,金叶铺地,天高云淡;冬日,银装素裹,宛若童话。这些景色,似乎在诉说“和”的哲理:天地之和,人我之和,心境之和。老子云“冲气以为和”,孔子曰“和而不同”,早已在这里写下了注脚。

今年8月,我和友人再次登临阳明山。海拔千米,山势雄伟,云雾缭绕,空气清新,负氧离子浓度高达38000个/立方米。每一次深吸,似乎将尘世的烦恼一扫而空。猛虎跳涧溪流潺潺,龙潭飞瀑直泻而下,小黄江源水声如天籁,洗涤心灵尘埃。林茂竹修,鸟语花香,绿意盎然,宛如走进一片天然氧吧,令人心旷神怡。

站在山巅望佛台,极目远眺,云海翻腾,山峦起伏,宛如仙境。万和湖畔歇马庵古遗址、宋代万寿古寺,以及古银杏群与百年玉兰等传说,像涓涓细流,滋养着心灵。这里的“和”,不仅是自然的和谐,更是心灵的归宿。王阳明强调“致良知”,提倡“知行合一”,主张“无争而和”。他曾言“心即理也”,心如明镜,照见万象,却不被万象所扰。在这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达到了某种平衡与和谐。这种和,不是被动地顺从,而是主动地觉醒,是在浮躁中坚守的底线。

然而,现实社会的浮躁与焦虑,对物质无止境的追求,对精神修为的缺失,令人难以喘息。阳明山的“和”,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精神内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短暂的浮华,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唯有坚守“和”的信念,才能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到归宿。让我们以阳明山的“和”文化为镜,反思自我,拒绝浮躁。摒弃“高高挂起”的冷漠,发扬善意与责任,用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用心去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陶渊明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豁达,都在告诉我们:在浮躁中寻得“和”的真谛,在喧嚣中守住心底的宁静。在阳明山的清凉中,我们应唤醒沉睡的心灵,发出抗争的呐喊,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古人云:“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在浮躁的世界中,保持“和”,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气。人生如山水,浮躁如尘埃。唯有在心中筑起一座阳明山,找到精神的灯塔“和光同尘”,才能在浮躁中觉醒,在喧嚣中沉淀,寻得那份属于自己的平和与大义。

和光同尘,不是逃避,而是在纷扰中保持清醒的态度。“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真正的高山,是心中的坚韧;真正的深水,是内心的沉静。

人生的真谛,或许就在于那份“和光同尘”的胸怀。

——和光同尘,静水深流,人生自有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