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为抓手 推动人民城市建设

以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为抓手
推动人民城市建设

■施芸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如果把改革开放后突飞猛进的城市扩张、建设和现代化称为中国城镇化的“上半场”,那么,在城镇化率超过65%、经济进入“新常态”、城市建设重心从增量转至存量的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入“下半场”,正在从“物”的、“量”的城市转为“人”的、“生活”的城市。


找回城市的灵魂:

城市更新的人文生活转向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城市更新向“存量”和“人文”转型。在人的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和“治理共同体”建设,将包括居民在内的多元社会力量纳入政策视野。

当前的转向希望将“人”及其“日常生活”带回更新进程,并尝试以一种更系统的方式协调空间与人、经济发展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在相关政策的更新迭代中,“着力构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间”成为融存量空间活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三重目标于一体的综合领域,也成为进一步推动城市人文更新的重要抓手。

但难点在于,在过去三十余年飞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原有的公共生活在变革中消失,腾退出的存量空间并不能自然转化为公共空间、孵化出公共生活,不足以破除“公共空间不见公众”的困境。

如何找回城市的灵魂?即如何真正把“人”带回来,在激发人与人日常互动的意义上重建公共空间,实现城市的“活态保存”,是城市更新进入下半场要面对的关键问题。重建公共空间的本质就是重建街区生活,需要修补社会肌理,搭建不同群体交流场景,促发社会活力再生。


以公共空间为方法:

新型城市生活方式营造


城市不只是建筑、人、商品等众多单个元素的总和,还包含了把这些元素联系在一起的媒介,而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正是连接这些独立的功能“孤岛”之间的“介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的生活品质。当前,在一些成功案例中,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城市“会客厅”带动城市更新和社会发展的枢纽角色初显,一种以公共空间为方法营造新型城市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正在浮现。

首先,归集可作公共之用的物理空间,作为活化基础。其次,以释放出的空间为支点,探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社会化运营机制,凝聚社会力量。最后,以公共空间及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共同创作、志愿服务等方式,打破原住居民和新居民之间的文化区隔,营造开放、包容、流动的新型城市生活。

把“人”和“日常生活”带回城市更新中的关键在于,将街区中的公共空间从固态的实体空间转变为不断生长的枢纽平台。其本质在于要借助公共空间建设来重塑当前城市中不同人群间沟通对话、制度内外资源对接转化的机制,建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型生活方式。


探索长效机制:

迈向更具公共性的美好生活


尽管街区公共空间只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但因其直面“人”与“日常生活”而具有公私连接的独特意义。

不同于胡同、庙宇或老茶馆等由悠久历史自然积淀而来的传统公共空间,当前的新型公共空间建设无论是“造空间”还是“造生活”,都是通过为老街区引入多样态的新资源人为地推动不同人群之间的关系重建。因此,要注重“过程”,给予充足时间,使自上而下的“造空间”与自下而上的“造生活”相连接。唯有如此,不同人群间的关系和情感才能生发,并在街区层面形成更为稳固、绵密的多重复合关系,趋近自然生长的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从再造空间到再造生活,我们看到,在对建构以人为本的新型现代化城市的持续探索中,城市更新的人文意涵正在不断深化,更具包容性、流动性的新型城市生活方式正在生成。让公共空间在日常生活之外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以空间和生活为抓手推动国家发展与社会治理更好地相适应,进一步修复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断裂的部分纽带,将成为持久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