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 要突出因地制宜

发展新质生产力
要突出因地制宜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吕鹏近日在《经济日报》刊文指出:

在实践中,新质生产力已经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但必须看到,一些地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还存在盲目行为,这说明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是全面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应跳出“新产业依赖症”,摒弃片面的“抄作业”思维,聚焦地方优势资源,做好“老树发新芽”的文章。二是重视用好“穷办法”和“土办法”。要认识到“穷办法”“土办法”里也有“真知识”,也能长出“富产业”,要力戒形式主义,把有限的资源和力量用在刀刃上,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产业发展质量。三是强化产业链协同与新旧产业联动。制定科学的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明确特色主导产业,推动资源向重点领域集中,避免产业过度分散。鼓励链主企业开放技术接口与数据平台,引领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四是自觉将基层创新与顶层设计相协调。因地制宜不是分散化,而是精细化统筹的一种高级形态,强调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基于地方比较优势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还要看到,新质生产力发展可能伴随着就业结构变化、劳动力技能需求升级等现象。例如,传统工业基地需兼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超大型城市要考虑新兴场景对新就业群体的影响等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各地将本地纷繁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等非经济因素纳入到经济政策的评估当中,同步设计社会政策,防止出现“合成谬误”。需更加重视聆听社会声音、汲取群众智慧、做好社会动员,从发展视角努力补齐现存民生短板,在回应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开拓经济发展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