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打枣三言

母亲的打枣三言

■王玉初

家里的枣子红了。我一竹竿打下去,枣子噗噗地落了一地。还有几颗落到铁皮棚上,咚咚作响,就像母鸡下蛋后咯咯地叫,非让人听见不可。

落在地上的枣子并不好捡。那倒不是因为地面坑洼难寻,而是由于地面上早已散落了很多枣子。先前落在地上的枣子,长时间没人捡,鸟儿也不下地来啄食,故地面上红红的一片,但多半已腐烂。刚刚打下来的枣子混杂在其间,得一个个地挑,少不了费些功夫。

一边打枣,我想起了母亲曾说过的三句话。

“打枣莫趁早。”小时候,我家枣树上的枣子还没红,孩子们就偷偷地打下来吃。我怕被母亲看见,便用短小的竹竿,低着头打低矮处的青枣。青枣,生涩不甜,口感不好。老人还常说,吃多了生涩的青枣,容易长疖子。至今我都不知道长疖子与吃青枣有没有关联,但那时确实有不少孩子在夏天长疖子。我曾一度以为那些孩子身上长疖子,是偷吃了我家青枣的缘故,后来才发现,从不吃枣的三丫头的身上也长过疖子。等到树梢上的枣子变红,我发现枣树低矮处的枣子早已被我们打光,而高处的又够不着,只能盼大风来摇落,或等鸟儿啄落几颗。吃多了生涩的青枣,就尝不到红枣的香甜,让我记住了母亲说的“打枣莫趁早”。生活中,很多事并不是抢跑了就能赢,得有耐心。

“有枣还是没枣,先打两竿再说。”母亲说这话时,已是立秋之后。那会儿,枣树上的枣子落得差不多了,只零星地剩下一些散挂在枝头。这时,若想看准了再去打枣子,可能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两颗。母亲教我,可以先试着打两竿。在打的时候,要仔细听、仔细看,会有意外的收获。枣子少时,我用这个办法,屡有斩获。生活中,我们对有些事情并没办法完全弄清楚,但不妨先动手去做。你会发现,有些事,做着做着,你就弄明白了;或者你做着做着,就把事给做成了。原来,行动力是走向成功极为关键的一步。

“枣树不打,明年不结。”我一直认为打枣子只是为了摘枣子。后来母亲告诉我,枣树要多打一打,打落了枣叶,打断了小枝条,等于是给枣树做了一次修剪,让它来年重生,长出更健壮的新枝,才会结出更多的枣子。对枣树而言,挨打、断枝、落叶,总归是一件不舒服的事,但它恰似老鹰换喙浴火重生一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的成长,要经得起压力,才能如喷泉一起勃发;要扛得住敲打,才能像枣树一样来年多发新枝、多结新枣。

母亲的打枣三言,让我终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