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蓬一笑见衡山

何绍基:
开蓬一笑见衡山
石鼓书院广场七贤雕像。


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他父亲何凌汉曾担任过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和户部尚书等朝廷要职。何绍基身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18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前后考了20年,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38岁时,殿试本可中得头名状元,因“语疵”被刷到二甲第八名。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充历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官至四川学政。

他一生宦游经历丰富。晚年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72岁以后主持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又兼任浙江孝廉堂讲席。他在晚清经史学、诗歌、金石学等领域均有很大成就,尤其以书法艺术著称于世。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著传世。

丈夫志四方,出户无万里。嘉庆十一年(1806)夏秋间,其父何凌汉、母廖氏夫妇携8岁的绍基、绍业、绍祺三兄弟,自湖南道州启程移居京城,一住就是15年。

维桑与梓,必恭敬之。何绍基对故土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他以“东洲山人”“东洲居士”自号,人称“何道州”。作为湖南的儿子,他回湘应试6次,归故里4次。

何绍基一生徜徉山水,四方游历。青少年时随父游,壮年时期奉史游,老年时期闲暇游。特别是在四川任上降职后,在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地书院讲学,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其诗作有将近四成与游历有关,耿耿胸臆,磊落跌宕。晚清名士邓显鹤评价他的山水诗:“二百年推此笔少,七千里破古天荒。”

他多次出入衡岳湘水,尤其钟情衡山、衡阳和耒阳,其留下的诗文中涉及多处衡州名胜。

如《衡州》:

晚饭衡州泊近城,一天墨色使人惊。

沈沈竟夜雨难下,隐隐前山雷有声。

暗浪忽乘风力健,孤镫时避电光明。

来朝两岸峰峦出,放棹中流自在行。

《衡州途间有作》:

天公画理夺荆关,烂写春光不及删。

万象根芽无可测,隔年形色与俱还。

千畦黄绣菜花地,百里翠黏茶树山。

晚景怕人嫌冷淡,林峦染遍夕阳殷。

驰名天下的石鼓书院亦是何绍基的打卡之地。他在日记中写道:“衡州府石鼓书院前小泊,上坡到书院。诸生闻何绍基来,磨墨索书,为写联别去,上船复开。”从“上坡到书院”再到“上船复开”,既然是小泊,时间应该并不算长,何绍基却要面对诸生的应索,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他选择了以“写对联”的方式应对。

南岳衡山始终是他的魂牵梦萦之地。道光十一年(1831),33岁的何绍基再次回湘应乡试,春间与弟绍祺归湘。秋,取优贡生。这次,同乡好友杨紫卿向他展示自己创作的一幅“南岳祝融峰观日出图”,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他大为欣慰,当即赋诗《杨紫卿祝融峰观日出图》:

杨侯数年不相见,百赋千诗日豪变。

秋宵示我观日图,奇霞异浪来相绚。

苍然郁仪一老翁,独抱纯精东海东。

晓起一沐八瀛隘,大镜照出青芙蓉。

芙蓉浮浮紫云绕,诗人翩然化朱鸟。

天风微动夜氛净,灵气同斟太清表。

我闻日驭无终始,半行地上半地底。

好乘乌羽羾虞渊,更逐羲轮出蒙汜。

游踪忽遍东南隅,浪浪海水不可摹。

祝融仙人颇相忆,峰头云意常模糊。

我心悠悠似明月,独夜空山想白日。

起灭万象中有赤,安得初阳一照能成实。

正如何绍基云:“世人爱山不识画,可信天工难假借。世人见画不识山,墨采笔痕谁脱化。”衡岳山水成了可居、可游、可玩、可画、可感的对象。

杨季鸾(1799-1856),字紫卿,是著名诗人。杨季鸾和何绍基乃同年出生,又是志趣相投的同乡,彼此来往传为美谈。杨曾经评述何的绘画:“子贞齐年,平日作画,往往于不经意处,古趣横生。此幅娟秀乃尔。殆所谓风流自赏,自求馨逸者矣”。湖南博物馆现存有何绍基的《跋杨季鸾画墨梅横披》一幅;杨季鸾逝世后,何为其题墓云:“两人足迹轻天下,千古诗怀在永州。”

道光十五年(1835),37岁的何绍基于六月二十二日从北京启程赴湖南应乡试,此为绍基第六次归湘应试,也是最后一次归湘应试。七月至长沙,八月初八日入场应试,十六日出场。为释放大考心情,他决定爬衡山、登祝融。有《九月初三日登舟将往衡山》诗为证:

高堂将白头,何苦恣远游。

非不得已非得已,行尽山程涉湖水。

湖水白茫茫,旅雁中夜翔。

芦葭过疾雨,橘柚已新霜。

中流一棹鸥鹭起,岳色招人三百里。

闻君好读书,我有赤文绿字相盘纡。

闻君能饮酒,我有玉浆仙枣服之寿长久。

书亦不欲读,酒亦不欲饮。

但闻衡云镇不开,我忆韩公泪如绠。

湘江水浅绿胜油,近山去尽远山浮。

波浪沄沄流不化,新疑旧恨古牢愁。

九月初七日至衡山县,初九日冒雨上南岳,登祝融峰,惟见云海。

《何绍基日记》中云,发榜那天夜里,何绍基住在衡山县署内,梦见自己折了桂、夺了魁。两天后是重阳节,他冒雨登上南岳的祝融峰,“真大气象,惟云海一白无际,目不见十步外,为可怅也”。情绪似乎不太高,只因心里面那块高高悬起的“石头”尚未落定。他在上封寺用过午饭后,便下山到南岳大庙,催轿夫去衡山县署,县令刘稚泉是他的朋友。

在油灯下,他看到题名录,榜上无名,好不郁闷,“与稚泉及二客畅饮而罢。”好事都要等到明天揭晓,刘稚泉终于送来了正刻的题名录,“余名在第一”,何绍基高中了乙未科湖南乡试头名解元。原来昨天看到的题名录纯属伪刻,好大一个乌龙。

九月初十日上午,始见刘稚泉携《乙未科题名录》,得知中解元,旋启程回省城。他在《奉题罗慎斋鸿胪嘉庆丁卯重宴鹿鸣图》中云:“余年三十七,侥幸领秋试。成举人。”

游山玩水的旅行无疑是令人向往的,古人渴望归隐,却又难抛世情,想要只身入山林,又不免力有不逮。倘若能足不出户遍观山水,与画面之上披图展阅,咫尺千里,岂不乐哉快哉?1835年,何绍基在长沙创作了《题荷丈南岳开云图时留住又一村多日思为岳游也》,再次借此抒发了自己的南岳之情:

衡岳含簇万古云,昌黎而后不复分。

虽然朝朝见日出,山灵蔽翳真精神。

我公威棱詟蛮岛,我公文章下朱鸟。

三公秩祀肃火维,万里云波镜沧沼。

丹忱凝贯两眼光,近睇赤日不缩藏。

洞庭轩乐似闻野,上古帝台徐酌浆。

我来直拟岳游去,双屐闲云为公住。

眼穿奇匫埽蟫余,梦堕苍茫回雁处。

萧晨读画转激昂,径当蹋藓登崇冈。

重阳看碑斜雨外,醉夜斟诗南斗旁。

清代长沙又一村,东邻湖南贡院,西邻湖南巡抚大院,占地达10亩,为一规模宏大的官署园林。

道光二十一年(1841),何绍基在长沙办完父亲葬事后,他再次踏上回归道州的旅途。路上的风景不断唤醒他旧日的记忆。九月二十四日,舟过衡山,遥望南岳,何绍基不禁浮想联翩,“回思重阳岳游,忽忽七年,中间许多人事也。”

“漫水溶溶三百里,开篷一笑见衡山。”在异地他乡又漂泊了近20个年头的他,似乎思乡之心更为真切。咸丰十年(1860)九月,62岁的何绍基因思归心切,旋别济南返湘。他又创作了四首“衡山诗”,一为《望见衡山》诗:

不知春信几时还,散在鸥汀鹭渚间。

漫水溶溶三百里,开篷一笑见衡山。

畅游南岳衡山时,他与好友王芷庭饮酒叙旧,又作《衡山饮王芷庭广文署》诗:

廿三年别怅离群,苦酒深谈易夕曛。

何日刺船樟木寺,共探崇岫采奇文。

有意思的是,诗中说到,由樟木寺二十里可至岣嵝峰看大禹碑。看来,千古禹碑对何绍基来说也是充满诱惑的。

《过衡山柬陈鹄堂》:

当日官衙傍百泉,归来时步祝融颠。

好春可为看山出,韵外新诗得几篇。

还作《送易五游衡山》诗:

高会同梁苑,新词出楚才。

春风搅帆影,还向岳云开。

酒为陶潜送,山迎谢客来。

定知行脚健,况有懒残陪。

在何绍基看来,游可以是多样性的。“仙山与胜景”是“神游”,“俗世的风光”是“兴游”,“旅行的纪念”是“旅游”,“观看与卧游”即题画中的“卧游”。

1861年起,他回到故乡湖南,主讲长沙城南书院长达10年。何绍基无疑是灿若星辰的书法大家。同治元年(1862)仲夏月,皇帝诏遣署湖南布政使恽世临致祭南岳衡山,何绍基奉湖南布政使恽世临之命,楷书《祭南岳衡山之神碑》。祝文曰:

惟神星分翼轸,地镇沅湘,火德乘权,欣舒长之化日;炎方列位,播解阜之薰风。朕缵受丕基,抚临区宇。伏念皇考御极以来,诞膺多祜,永奠昌图。兹当嗣位之初,聿举庪县之礼,特申昭告,敬展上仪。惟期化翊离明,遥拱辰枢于北极;功扶鼎盛,长承申命于南邦。载荐馨香,尚其歆格。

何绍基有六大爱好:爱书法、爱作画、爱写诗、爱喝酒、爱旅游、爱写日记。据《何绍基年谱》记载,同治二年(1863)二月初,65岁的何绍基从长沙启程赴粤东游,再次经过衡山、衡州等地,有诗留念。此次他还乘火轮船游澳门与香港,作有“一日澳门住,一日香港息”和“平生足迹遍行省,今日得此韵外游”诗句。

何绍基还是“诗圣”杜甫的铁杆粉丝,他一生读杜诗,写杜诗,至死方休。咸丰四年(1854)年初,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在果州(今四川南充)主考。考试结束后,他打点行装,返回成都。按照当地习俗,他在正月初七(俗称“人日”)这天来到草堂吊唁杜甫,他题写的“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对联,至今还悬挂在成都的杜甫草堂工部祠。

对耒阳的杜工部祠和杜陵书院更是心怀崇敬之情,亲往祭拜,并作有《耒阳谒杜工部祠》诗:

我从夔府寻茅屋,又向成都叩草堂。

孤塔长安曾望雪,古亭历下屡飞觞。

沅湘归梦生怀抱,屈贾余风未渺茫。

今夜孤镫千载思,一江风月吊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