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革命“电”赋未来

车间革命“电”赋未来
——荣尔电气智能转型侧记
绕线作业。


智能生产流水线。


■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小山   通讯员   彭  成   屈海文

没有焊花飞溅的刺眼白光,没有吊车移动的轰隆声响,只有AGV无人搬运车沿着地面二维码悄无声息地滑行,机械臂在透明防护罩内有条不紊地摆动。车间的中央,一块巨大的电子屏上,数字如瀑布般流淌——生产效率85%、订单完成率92%、设备联网率75%……

记者近日赶赴位于衡阳县西渡高新区的荣尔电气车间采访,耳目一新的变化让记者感到惊艳。一家做了18年配电设备的老牌企业,正经历一场自我颠覆式的车间革命。


老车间的“数字分身”


改变始于三年前。

当时,荣尔电气虽已跻身行业前列,其预制舱式变电站更填补国内空白,但管理层却嗅到危机:“传统制造模式快触到天花板了。”

转机来自一次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组织的“数字诊断”服务活动。专家团队上门服务的诊断报告显示:车间设备联网率不足15%、库存周转天数高达87天、订单交付准时率仅82%……

“不是买几台机器人就叫智能工厂。”时任专家团成员的刘工回忆道,“我们帮他们画了一张数字化转型路线图,从设备联网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如今,在总控室的屏幕上,整个工厂的“数字分身”实时映射着物理车间的每一点变化:从物料入库、零件加工到成品装配,所有数据清晰可视。

“就像给车间装上了CT机。”荣尔电气负责人说,“以前设备坏了要逐个排查,现在系统自动报警、定位故障点,维修时间平均缩短了70%。”


“人机共舞”的新节奏


智能转型并非简单用机器替代人力。

在低压柜组装线上,90后操作员小陈与协作机器人配合无间。她负责放置元器件,机器人自动锁附螺丝,力矩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以前一天下来手臂酸麻,现在专注工艺优化就行。”

变化也发生在仓储区。WMS系统与AGV调度中心无缝对接,传统“人找货”变成了“货找人”。智能叉车将物料精准送达工位,扫描枪自动登记流转信息。

“最难的不是技术,是人的转变。”荣尔电气人力资源总监坦言。企业组织开展“数字工匠”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到标杆工厂研学,老员工逐渐从操作者转型为设备管理者。


政策暖风吹活一池春水


转型离不开外部支持。

在市、县工信部门的支持下,荣尔先后获得智能制造示范项目、首台套装备补贴等政策资金;市、县平台还帮助企业对接高校科研资源,共同攻关智能巡检机器人研发。

“就像爬山时有人递了根手杖。”荣尔电气智能工厂项目经理比喻道,“最陡的坡段,靠我们自己可能就放弃了。”

如今成效已然显现:生产效率提升35%,订单交付周期缩短40%,综合能耗下降18%。最新下线的智能变电站,已在贵南高铁、京港澳高速等国家工程中投用。


无声处的惊雷


回到那个静谧的车间。

员工老李如今习惯带着平板电脑巡检设备。他指着屏幕上的运行曲线说:“这些数据会说话,它们在告诉我们怎么做得更好。”

车间的静默,并不意味着沉寂。相反,每台设备都在以数据的方式“高声表达”——运行状态、能耗情况、质量指标……这些声音汇聚成河流,推动着这家老牌企业向着智能制造深水区迈进。

在衡阳这片制造业热土上,荣尔电气的转型故事正在形成涟漪效应。越来越多中小企业走进荣尔的智能车间,从观望者变成参与者。

“智能制造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荣尔电气负责人望着车间说,“我们要做的,是让传统制造焕发新的生命力。”

窗外,又一辆AGV小车安静地驶过,载着零部件奔向等待的工位。在这片静默之中,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正在发生。


【采访随感】

走进荣尔的智能车间,最打动人的不是冰冷的机械,而是老师傅与年轻人共同专注的脸庞。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从来不是机器替代人力,而是让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去做更富创造性的工作。这家企业的可贵之处,在于既拥抱了新技术,又留住了老师傅的工匠精神,让传统与现代在智能车间里和谐共鸣。或许,这就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