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民歌基本内容可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几大类。
劳动歌能表达劳作的辛苦和快乐。如《做窿歌》:“十七十八学做窿,二十七八逞英雄,三十七八平平过,四十七八背汤筒。”
时政歌是劳动人民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大革命时期,耒阳革命先驱邝鄘创作“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奋斗。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成为我国第一首军歌。
仪式歌,主要出现在节令、婚嫁、建筑等民俗活动中。节令歌揭示了农事与农时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礼俗歌是伴随着民俗礼仪活动所唱的民歌,如婚礼仪式中的《婚嫁调》、祭祝活动中的《祭祝调》等。这些歌具有固定的曲目和演唱程序。如《砌屋宰鸡》中“鸡血落地一点红,荣华富贵落主东。”这些吉利的祝福话,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情歌,更多的是描述男女青年对爱情生活、家庭幸福的追求和向往。青年男女到了情窦初开的季节,心中总有对他(她)人的倾慕和表达。这时有些男女就选择情歌来表达心底炽热的感情。
题材最广泛的民歌,当属生活歌。
历史传说歌,多是长篇的夜歌,以古代人物或民间传说为蓝本,作单一或者连串式的述说和褒贬。
儿歌也属于民歌的范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轻松有趣,如《上学歌》。
耒阳自秦朝置县,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其中流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歌谣,既有历史传说,又有本地故事、优美情歌、劳动号子,其唱腔、唱词朗朗上口,传唱不息。这些源远流长的民间歌谣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1984年,耒阳市文化馆组织了专门骨干,对全市的民间故事、民间音乐、民间歌谣进行了全面普查,共收集歌谣1277首,并精选了323首编辑出版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耒阳资料本》。项目保护单位为耒阳市文化馆。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 境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