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琳
我几乎是噙着泪读完这本书的。
《杜鹃红:乡村振兴一百个红军后代的故事》是耒阳籍湖南女作家尹红芳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
瑞金,一个神圣的名字,它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是共和国的摇篮,也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每个中国人一听到这个名字,都会为之肃然起敬。可这份敬重感到底有多重?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在瑞金,几乎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每位红军、每位烈士都有一段或平凡中透露出生命的本真,或壮烈中蕴含对公平的追求,或悲欢中铭刻着爱情的坚守。
这样的主题,这样的历史,这样的故事,相信对绝大多数没有翻开书本的读者来说,第一印象肯定是觉得太过沉重。
但尹红芳用最朴实的语言,把这一切以纯乎素描的手法,在云淡风轻中一一呈现给读者。可当我们读完一个又一个故事,却发现每个人物又重若千钧,九十多年前的那份悲壮、那份激昂、那份担当,犹如一块块巨石,压在我们的心上。
华屋的十七棵松,每棵松都有一个名字,每棵松就是一座生长的丰碑,代替故去的英雄挺立在苍穹之下,俯瞰着养育他的大地;七十五双草鞋,是七十五个春秋的轮换,它见证了“共和国第一军嫂”陈发姑对丈夫的盼望,这份盼望也是对胜利的盼望,对爱情的忠诚;“吃水不忘挖井人”,毛主席和工农红军的故事,从沙洲坝流传开来,飘荡在每个人的心间……
这些革命历史的遗响,穿过岁月的长廊,读来催人泪下。而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歌,同样被作者刻画得有血有肉。
开国大校杨明基的孙子杨新农听从爷爷的嘱托,不给党和国家添麻烦,从打工仔到开农资店、种脐橙,依靠自己的力量一路奔向小康;谢建平把“勤劳致富”作为幸福生活的法宝和人生信条,带领全村共同致富;刘世钰和刘周表把“寨鼎皇”的八珍八酒品牌打响,带动几十户农户脱贫……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路上,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尹红芳时而像一台精密的仪器一样,客观地“扫描”这一切;时而又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让主人公亲身讲述自己的故事。无论是作者的转述,还是主人公的口述,整个作品读起来,都是娓娓道来、一气呵成。
《杜鹃红》全文以“满江红”“长相思”“清平乐”三个词牌名谋篇布局,勾勒出红军英烈为了民族的解放作出的牺牲,到后人对他们的追思,再到人民化悲愤为力量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奋斗长卷。而“香樟树”“小马灯”“红军渡”“油菜花”“五角星”“黄米酒”“杜鹃红”“红枫叶”“报春花”等九章的标题,以一种清新脱俗、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似一捧乡间清泉,把家国情怀这个宏大的主题,融合在家长里短、寻常事物之中。
书中的每个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阅读时,仿佛每个人都活灵活现地站在你的面前,一字一词,都像是在跟你亲切聊天,这反映了作者扎实的调查功底。为了写好这本书,尹红芳从2020年10月下旬到2021年1月下旬,在红色故都瑞金蹲点了三个月,走遍了瑞金市全境的十七个乡镇,访谈了一百位红军后代,拿到了第一手的翔实资料。
杜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读罢全书,我掩卷长思。自然最重要的,这杜鹃花儿是革命先烈的颜色,是用热血培育的;其次,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红军后代们不等不靠、艰苦奋斗、主动谋变的精神,把这花儿浇灌得更加鲜艳!
据尹红芳介绍,这是一本献礼中国乡村振兴的心血之作,也是一部致敬苍生百姓的生命传奇。她做到了,《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高度评价道,作者“以感人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和丰富的史实,谱写了一部红色基因的赓续史,书写了一部改革开放的创业史,呈现了一部乡村振兴的发展史”。而中国报告文学会会长、著名作家徐剑更是热情洋溢地称赞道:“其文,视通百载,宏微相合,质朴细腻;其人,杜鹃啼血,红芳满庭,伊人独吟,诗性与写实兼而有之,正是本书独擅胜场之处。”
期待她的下一部作品依旧能像杜鹃一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