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一特”双翼齐飞 经济大县锻造湘南增长极

“一主一特”双翼齐飞 经济大县锻造湘南增长极
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康家湾项目。


工人们在熟练作业,赶制出口国外的订单。■陈瑶 摄


工人通过远程遥控屏实时观察井下作业情况。■莫雄飞 摄


五矿铜业生产车间一角。


株冶有色铅锌生产车间。


湘南纺织产业基地服饰生产园。


■文/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雄飞  通讯员  陈新文  李志生  图/通讯员  钱  辉  曾  锐

9月的常宁,秋阳正好。走进五矿铜业有限公司电解厂区,全自动剥片机组正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剥离阴极铜,金属光泽在车间灯光下流转。“通过电解挖潜改造后,产能提升50%,年降本超1000万元!”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房建国指着生产线介绍,语气里满是底气。这座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美誉的湘南经济大县,正以有色金属、纺织服装“一主一特”为翼,乘着营商环境优化的东风,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铿锵前行。不久前,常宁铜铅锌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了衡阳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一主一特”双翼齐飞  集群集聚筑根基


常宁的产业底气,首先藏在有色金属的“硬核”实力里。作为“一主”产业的核心承载地,水口山经开区集聚了五矿铜业、水口山集团、株冶有色三大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产业格局,稳稳扛起工业经济“压舱石”重任。

在五矿铜业的生产链条上,“绿色+高效”的转型路径尤为清晰。“我们利用火法系统富余能力优化工艺,生产高附加值阴极铜,融资成本控制在2.09%的低位。”房建国介绍道。企业污酸系统脱砷改造成效也很显著,年降本增效超千万元,绿色与效益实现双赢。如今,常宁已绘制铜、铅、锌三大产业链图谱,集聚中小企业206家,循环水利用率、金属回收率均超97%,“从矿石到精深加工”的闭环愈发紧密。依托国家级产业集群这一“金字招牌”,常宁有色产业向千亿级迈进的步伐正不断加快。

如果说有色金属是常宁产业的“压舱石”,那纺织服装就是其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作为“一特”产业,湘南纺织产业基地正以“加速度”崛起。

在湘南纺织产业基地的康杰服饰车间里,高速裁剪机“唰唰”切割牛仔面料,流水线上,工人指尖翻飞,一摞摞面料蜕变为时尚单品,即将发往俄罗斯、中东。“低端订单利润薄,我们果断转做高端,现在品质标准国外跟不上!”公司董事长廖志勇表示。

基地创新的“生产园+环保园”双园模式,更是破解了纺织行业“环保难、成本高”的痛点。中信环境建设的热电联产与污水处理系统,实现90%废水回用,能耗成本下降15%。“在这里洗一吨布成本能节省15%!”环保园首家入园企业宏程纺织董事长汪晴俭算了笔账。企业去年加工牛仔服饰超1000万条,今年产能还在扩张。2025年上半年,常宁市纺织产业产值同比增长54.4%。目前,基地已入驻企业42家、其中24家已投产,随着企业陆续满产,产业带动就业的效应还将持续释放。


优环境强招商  贴心服务引“凤凰”


“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了6天,‘常宁速度’让我们返乡投资更有信心!”在水口山经开区源顺贸易项目工地,机械轰鸣中,公司负责人龙积华的感慨道出了不少企业的心声。作为有色金属产业链配套企业,项目签约当天,市分管领导牵头调度,2名专干驻点服务,“并联审批”让项目快速落地。

这样的“保姆式”服务,源于常宁2024年7月推出的“136”营商环境工作机制。“‘1’个三年方案,‘3’大主题活动,‘6’大工程,核心就是让企业安心谋发展。”常宁市优化办主任谢先冬介绍,如今“园区事园区办”“无感执法”成为常态,政务服务2781项事项100%进驻大厅,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还设立了“兜底办”窗口解决企业急难问题。

营商环境的“强磁场”,引来了更多项目落地。2025年8月,常宁集中签约17个项目,总投资31.1亿元,涵盖有色、纺织等领域;1-8月累计新签约35个项目,总投资超70亿元。湘商回归更是成果丰硕,1-8月到位资金38.21亿元,居衡阳各县市区首位。

“我们组建13支招商小分队,紧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精准对接。”常宁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少凤介绍,围绕纺织产业链,常宁绘制“招商图谱”,从纺纱到成衣全链条补链,还借“家乡有礼・家商有你”恳谈会打“乡情牌”。广东方块石牛仔服饰就因“家乡的优质服务”,将两家企业整体迁回常宁,带动数百名乡亲就近就业。

人才也跟着项目来。常宁借助“智汇潇湘”引才东风,推行“订单式”技能培训,今年已培育纺织技工、冶炼技师一批;引进产业急需紧缺人才4名,硕士及以上人才享生活补贴,子女入学“全程代办”。“政策很实在,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入职水口山集团的中南大学硕士王工表示,这样的保障让他能安心投入技术研发。


破困局谋突围  锚定目标再攀高


亮眼成绩的背后,常宁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部分工业企业受国际环境影响,增长乏力。”谢先冬坦言,工业领域的波动是当前发展的主要压力。

农业项目也有短板。“今年正在推进的14个农业项目,总投资75亿元,但项目分散在各乡镇,不仅观摩效果差,服务半径也大。”常宁市重点办主任贺山江介绍,虽然农业占比上升带动了乡村振兴,但基础设施依赖国家专项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能力弱,项目进度常受资金拨付效率影响。此外,高层次产业人才储备不足、中小微企业“首贷难”,也成了制约发展的“拦路虎”。

面对挑战,常宁已有针对性地谋划突围路径。在工业领域,科工信部门正推进“原地倍增”计划,重点推动高诺铜业、瑞科美新能源等企业尽快增产增效;同时深化“智赋万企”行动,助力水口山经开区建设智慧园区,还计划申报牛仔服饰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纺织产业进一步聚链成群。

招商引资与要素保障也同步发力。常宁将紧盯“三类500强”企业,探索“飞地招商”新模式,吸引更多龙头项目落地;营商环境方面,持续落实“助企惠企10件实事”,加快兑付各类奖补资金,切实为企业降本减负。针对农业项目,常宁正尝试平衡工业与农业项目布局,探索农业项目“可视化”展示方式提升观摩实效,同时积极拓宽基础设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制约。

“今年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支持经济大县发展的若干试点政策》,是常宁发展的重大机遇!”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邓艳红语气坚定,“我们要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有色产业今年力争突破450亿元,培育更多百亿企业;纺织基地要集聚更多优质企业,明年就业规模有望突破2万人。”她表示,常宁将扛起“经济大县挑大梁”的使命,以产业为基、服务为翼,在县域高质量发展中当好“领头雁”,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常宁力量。

夕阳下,水口山的智能调度中心大屏仍在闪烁,湘南纺织基地的车间依旧繁忙。这座百年工矿之城,正以创新与实干,书写着经济大县的高质量发展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