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历史智慧 照亮育人征程

汲取历史智慧 照亮育人征程
——听思政课《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历史启示》有感

■刘声久

延安十三年是党扭转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时期,其孕育的优良传统、作风及延安精神,既是砥砺初心使命的生动教材,更是照亮民族复兴的精神灯塔,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深刻启示。9月28日晚,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统战部部长刘章宇以《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历史启示》为题,为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生带来一堂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思政课。他以史为鉴,从六个维度深刻阐释了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整场讲座既有穿透历史的政治高度,又有浸润人心的文化温度。作为一名高职教育工作者,我深受启迪,倍感振奋。

一、理想信念如北辰,照亮育人之路

“理想信念是指路明灯。”延安时期,正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支撑着党和人民克服艰难险阻。这盏明灯,不仅照亮了当年的革命道路,更应成为我们今天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引。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我们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既要传授学生安身立命的专业技能,更要引导他们树立服务国家发展的远大志向。要善用延安精神等红色资源,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二、群众路线似活水,滋养育人初心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延安时期,党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形成了“鱼水情深”的密切联系。这启示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生为本”,要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关注学生成长。专业设置要对接产业发展,课程内容要反映技术进步,培养模式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同时要教育引导学生永葆为民情怀,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技艺精湛的工匠,更是心系家国的栋梁。

三、艰苦朴素若璞玉,涵养优良校风

“艰苦朴素是兴国之光。”延安时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不仅是克服困难的需要,更是锤炼意志的利器。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这种精神更显珍贵。我们要将勤俭节约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管理上精打细算,建设节约型校园;在师生中倡导勤俭风尚,反对铺张浪费。要通过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让学生体会创造价值的不易,磨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这种精神塑造,对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四、清正廉洁比松柏,筑牢育人基石

“清正廉洁是为政底线。”延安时期“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清廉形象,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这一启示对于教育领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以身作则,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同时要将廉洁教育融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敬廉崇洁的价值观,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

五、尊崇英模效圭臬,铸就精神高地

“伟人和英雄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图腾。”刘章宇深情缅怀了延安时期涌现的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构成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要高度重视榜样引领作用。要深入宣传革命先辈、“时代楷模”、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用他们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学生。要结合专业特点,邀请行业精英、优秀校友分享成长故事,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六、善于学习譬行舟,驱动创新发展

“强大的学习能力是中国共产党接续胜利的关键要素。”延安时期在艰苦环境下依然重视学习,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量骨干。这种善于学习的精神,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秘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职教育尤其需要我们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我们要建设学习型校园,引导师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师要追踪行业前沿,更新知识结构;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校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这场思政课既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也是一次有力的思想动员。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历史启示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我们应深入学习领会延安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时代新人,为民族复兴贡献职教力量。

(作者系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